如果總統當選人的政黨不是國會第一大黨

(合成圖/本報系資料照)

中華民國自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直選以來,除2000年的總統大選後,民進黨的陳水扁總統面臨立法院國民黨佔絕對多數的窘境外,其餘時間總統的政黨若不是過半的多數(1996、2008、2012、2016、2020),就是立法院的最大政黨(2004)。由於2004年以前,立法委員任期是3年一任,與4年一任的總統任期不會同時舉行選舉,因此纔有可能出現兩項選舉民意分別爲不同的政黨偏好。這個情形在立委改爲4年一任後,就未發生過。2012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時間相同,更讓行政與立法多數不一致,或是臺灣慣用的朝小野大的情況,暫時成爲歷史名詞。

不過,由於今年的大選極有可能出現總統與立法院多數屬於不同政黨的情形,讓這個沉寂一陣子的議題,又有可能成爲選舉後學術討論的對象。2000年陳水扁初次當選總統時,他不僅得票率未過4成,同時面對的立法院是1998年國會選舉所產生國民黨佔多數席次的生態,當時陳總統任命國民黨出身的唐飛擔任行政院長,爲尊重國會多數,建立了可能的憲政慣例。

不過,2001年立委選舉民進黨成爲第一大黨,但即使加上臺灣團結聯盟也無法過半,反之丟掉大幅席次的國民黨與剛成立的親民黨加起來剛好擁有過半的多數。在民意基本上轉向民進黨之際,當時學術界對民進黨全面掌控行政權並沒有提出異議。

2004年三黨不過半、民進黨席次最多、國民黨與親民黨總席次些微過半的情形再次出現。由於當年立委選舉是在3月總統選舉後的年底12月舉行,因此雖然這是新的民意,但因爲沒有太多席次流動,所以民進黨組閣一事完全沒有受到挑戰。

12年前,馬英九競選連任時,曾經承諾他會恪守雙首長制的憲政精神,任命國會多數黨領導人爲行政院長,只是這個想定並未發生。

今年的總統選舉結果或許會接近2000年的情形,但與24年前不同者,是立法院選舉爲同時舉行,因此會出現選民對行政與立法部門不同的授權(mandate)。如果我們遵循法國雙首長制度運作的慣例,1月13日大選之後可能出現的幾個組合如下(臺灣沒有德國兩大黨合組政府的經驗,因此我們將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大聯合政府排除在外):

一、柯文哲贏得總統選舉,民衆黨與未過半的第一大黨國民黨組聯合政府。

二、柯文哲贏得總統選舉,民衆黨與未過半的第一大黨民進黨組聯合政府。

三、賴清德贏得總統選舉,民進黨是未過半的第一大黨,與民衆黨組聯合政府。

四、賴清德贏得總統選舉,國民黨是未過半的第一大黨,與民衆黨組聯合政府。

五、侯友宜贏得總統選舉,國民黨是未過半的第一大黨,與民衆黨組聯合政府。

六、侯友宜贏得總統選舉,民進黨是未過半的第一大黨,與民衆黨組聯合政府。

第一及第二個組合,柯文哲的立場相當模糊,賴清德則是從未思考過第三及第四個組合,第五個組合是侯友宜目前唯一表態的組合,但他卻沒有對第六個組合提出看法。

臺灣是一個過於政治化的社會,卻從未認真地考慮建立憲政制度的慣例。如果當選的總統承諾,甚至是蔡英文總統表明在新的立法院開議、但新總統尚未就任的4個月期間,以國會的多數黨或多數同盟爲組閣的根據,任命新的行政院長,將有利於臺灣民主政治更健全的發展。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