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湯馬森 無用之物再創作

塑膠砧板、湯瓢和花盆,這些鮮豔又廉價的塑膠品,都變成藝術家徐揚聰創作的元素。圖爲《小精靈》。(吳垠慧攝)

雙方藝廊展牆上,竟嵌進一道紅磚牆、地面也鋪了一截石磚地,還有數個紐澤西護欄歪七扭八疊疊樂,除此,還有一面小貨卡後車廂板像一幅畫似的「掛在」牆上,這些都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物件,但再仔細瞧,理應堅固的的護欄竟有多處凹陷,石磚地和紅磚牆也有多處破損,原來,這些唯妙唯肖的工程物,竟是紙漿製品!

這是臺灣藝術家廖昭豪和廖建忠的作品,現於雙方藝廊「日日湯馬森」展出,除了這兩人,策展人簡子傑集結詹士泰、陳萬仁、賈茜茹、徐揚聰、鈴木貴彥、吳思嶔等8位藝術家參展,共同點都是挖掘生活裡被忽略、甚至視爲無用之物的物件,由此爲創作的開端。

「湯馬森」一詞源自於日本30年前風行一時的「路上觀察學」,日本藝術家赤瀨川原平、編輯松田哲夫與插畫家南伸坊等人,挪用美國職棒選手蓋瑞.湯馬森(Gary Thomasson)的名字,意指他們在路上觀察到「城市建築遺留下來的各種無用之物」。湯馬森原是美國大聯盟叱吒一時的選手,1981年被高薪聘請至日本巨人隊,豈料表現令人跌破眼鏡,隔年解約,運動生涯結束。

「『湯馬森』被延伸意指花費鉅款、卻無法達到成效的對象」,簡子傑說,這些物品或因時間推移而失去原先功能,卻仍頑強存在着,路上觀察學主張應好好觀察它們,這種精神與「日日湯馬森」的創作頗爲謀合。

如徐揚聰利用大量生產、色彩鮮豔又廉價的塑膠砧板、湯瓢和盆器等材料,拼成雕塑。木藝精湛的廖建忠將這身功夫運用在模仿汽車、機車等常見的金屬機具上,以逼近真實的「假裝學」描摹原物件的肌理質感。詹士泰的幾何造型小石雕出自被汰置的石料。鈴木貴彥做出等比縮小的臺灣檳榔攤,是對全球化的反動等。

「日日湯馬森」展至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