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歧視無所不在!7成民衆中鏢 奧運國手也曾受害
臺灣吉立亞醫藥攜手中華衛生心理協會,21日共同發佈「日常歧視應對指南」及趣味互動線上遊戲,邀請巴黎奧運柔道國手連珍羚(右)、射擊國手吳佳穎(左)出席,以自身經歷呼籲大衆重視日常歧視的影響、提升全民心理健康。(黃世麒攝)
臺灣吉立亞醫藥攜手中華衛生心理協會,21日共同發佈「日常歧視應對指南」及趣味互動線上遊戲,邀請巴黎奧運柔道國手連珍羚(中)、射擊國手吳佳穎(後)分別以柔道、射擊對付象徵「日常歧視的人心病毒」,呼籲大衆重視日常歧視的影響、提升全民心理健康。(黃世麒攝)
根據統計,全臺有近七成民衆曾在日常中遭到歧視,臺灣吉立亞醫藥與中華衛生心理協會今(21)共同舉辦「日常歧視一點都不輕微衛教記者會」,奧運國手連珍羚及吳佳穎也一同出席,呼籲透過「察覺、溝通、反思」三招杜絕日常歧視。
封號「射擊甜心」的射擊選手吳佳穎表示,自己小時候因運動神經發達,曾被老師形容像男人婆,爲此在家哭一整天;長大後,因爲自己外型較嬌小,常被說不像運動員,還曾因外表亮眼而被問「怎麼不去拍廣告就好」。
三度征戰奧運的柔道女王連珍羚則透露,自己最常遇到年紀歧視,許多人會問她「30歲怎麼還不結婚、生小孩」、「年紀大了怎麼不退役去當老師」,這些看似關心的言論,都可能冒犯到聽者感受。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丘彥南醫師說明,日常歧視又被稱爲微歧視(microaggression),常被誤以爲是微小或不嚴重的歧視,但許多看似無意的言論,其實都隱藏着刻板印象或偏見,對特定族羣造成傷害。
吉立亞與中華衛生心理協會今年針對國內18歲以上、共1000位民衆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65%民衆曾遭遇日常歧視,其中以職場近七成最高,家庭與朋友則各佔六成、五成。丘彥南指出,許多人認爲只是開玩笑的舉止,或朋友之間的「互虧」,都可能冒犯或傷害他人。
丘彥南說明,日常歧視就如同傳染病,「人心的病毒」會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可能加深大衆對特定族羣的偏頗想法,也會讓被日常歧視的對象感到懷疑或自卑,導致壓力和焦慮的情緒。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專委洪嘉璣表示,「有心理健康纔有真正的健康」,衛福部今年8月起推動15到45歲青壯年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鼓勵民衆求助、去除心理諮商污名。此外,爲提高心理資源可近性,衛福部持續與22縣市合作,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目前已建置51處,期望明年達100處。
丘彥南指出,如今網路匿名性、高傳播力影響下,更常見歧視言論對民衆造成傷害,應從教育層面做起、加強宣導,全面預防日常歧視。吉立亞與中華衛生心理協會共同呼籲三招預防日常歧視,「察覺差異,尊重彼此」、「換位思考,互相溝通」、「反思自己,力行共好」,共創友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