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失去20年,責任究竟在美方,還是自己作死?

這個世界上,爲什麼有的國家發展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富足,而有的國家如同受到詛咒一樣,在苦難的沼澤裡一遍遍輪迴?

他們各自做對了什麼?又做錯了什麼?

今天我們聚焦日本,而且只聚焦1985年到1990年這5年時間。

上個世紀末,日本泡沫破滅,陷入失去的二十年,不少人都習慣陰謀論,認爲日本是廣場協議的受害者,責任在美方。

但極少有人反思,當時與美麗國簽訂廣場協議的是英法德日 4 個國家,彼時其他三個國家的貨幣升值幅度絲毫不亞於日元,爲何其他 4個國家沒有失去2 0 年?

1990-2010年這20年,日本GDP年均增長率只有可憐的0.92%,同期德國爲1.6%,英國爲1.91%,法國爲1.74%。

1990年,日本人均GDP爲2.54萬美金,比法國的2.19萬、德國的2.23萬、英國的1.91萬都高。

33年後的今天,英法德人均GDP都超過4萬,日本只有3.38萬。

很明顯,是日本人自己搞砸了。

只要你把那幾年發生的事做個細緻解剖,就會發現根本沒有陰謀論,其實就是你情我願。

日本的泡沫形成確實有一定外力原因,但泡沫破滅,最終失去20年,則完全是自己作死,咎由自取。

日本是怎麼作死自己的呢?

先說背景:80年代,爲解決滯漲,美國實行供給學派政策,減稅刺激經濟,同時通過高利率壓制通脹。當時美國利率水平比發達國家平均高出4個百分點。

“鬆財政、緊貨幣”的組合政策工具,一定程度緩解了滯漲,但後遺症是高額財政赤字、美元的大幅升值和持續的經常項目逆差。

美國財政赤字佔GDP比重,80年是2.9%,85年已高達5.2%,同期日本是1.4%,西德也只有1.1%。美國1985年經常項目逆差1245億美元,佔GDP比重3%。而整個80年代上半期,美元升值了73%。

而彼時日本、西德等國正處在二戰後經濟復甦期,各自狀況都不錯。

這纔有了著名的廣場協議。

1985年9月,英法德日美,也就是G5,在美國紐約廣場大廈簽訂協議,協調生存,共同發展。

其核心目標是改善美國貿易逆差,抑制美元升值,而措施則是各國干預匯市,本幣貶值,同時美國降息——從1985年9月—1986年8月,美聯儲四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從7.5%降至5.5%,同期日本利率5.5%,利差大幅縮窄。

這事是否存在強迫呢?

沒有的。完全你情我願。

日本、西德等國必須維護老大哥美國經濟的穩定,以繼續分享美治下的和平紅利、扶持紅利與發展紅利——這些紅利的共同前提是:大哥不能倒。

同時它們的本幣升值,也能促進本幣國際化,以及自身國家在世界的影響力。

結果呢?效果不錯。美元對非美貨幣大幅貶值,對日元,從1985年9月的1:237,到1985年底貶至1:200,到1986年夏,進一步貶到1:150,短短6個月,美元貶值36.7%。

但,凡事都有一個但:由於美國並未採取其它有效措施改善財政狀況,同時貨幣貶值存在J曲線效應,導致廣場協議後兩年多,美國貿易逆差並未改善,反而進一步惡化,同時市場對美元信心下降,資本外流,國際匯市和世界經濟也出現較大震盪,繼續讓美元大幅快速貶值已明顯弊大於利。

此時維持美元匯率穩定已成各國共識。

怎麼做呢?最合適的辦法當然是美國加息,吸引資本流入,但美國擔心加息會引發國內經濟蕭條,所以不願加息,而是希望日本、西德等國家降息,實施刺激內需計劃,以拉動進口。

這個被稱爲盧浮宮協議。這個協議對日本的影響遠大過廣場協議。

1987年2月,G7在巴黎盧浮宮簽署了盧浮宮協議。這玩意非常有效,美國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都應聲而降。

對日本而言,降息這事確實有一定外壓,但日本也是權衡後自願的,也是對的,因爲自身經濟確實出現了本幣升值蕭條,需要寬貨幣,拉內需。

他們錯在哪裡呢?

他們錯在太貪了,什麼都想要,什麼便宜都想佔,實行了過長、過量的貨幣寬鬆。這和嗑藥一樣,嗑過量了,也嗑太久了。這是他們犯的第一個大錯。

日本怎麼幹的呢?

既然美國施壓,於是日本順坡下驢,開始實行超低利率政策,從1986年1月——1987年2月,一年時間,5次降息,將利率從5%遽降到2.5%,並將這個超低利率一直保持到了1989年5月,維持了27個月之久。

結果是,金融機構大量放貸,導致1987—1989三年日本貨幣供應量增速都是雙位數,達到了驚人的10.8%、10.2%和12%。

但同期經濟增速只有6%、4.4%、5.5%,三年平均貨幣供應量是經濟平均增速的兩倍還要多。

大量過剩資金涌進了股票與房地產,資產價格暴漲。1987-1989年,日本股票價格平均上漲94%,城市土地價格平均上漲103%。而同期,日本消費物價指數平均僅上漲3.1%。

由於同期消費物價並未大幅上漲,日本從上到下,其實都非常享受這種(虛擬)財富大幅增長,而基本物價很穩定的泡沫狀態,他們認爲這是日本特色經濟模式的強大。

監管決策當局在長達27個月的時間裡,對資產價格的異常聽之任之,對地產商的大幅表外舉債、上槓杆,默許甚至縱容。

哪怕在美聯儲在88年3月到89年5月連續加息,將聯邦利率從6.5%調高到了9.8%,日本依然將利率死死壓在2.5%的低水平,這導致1989年底日本進入全面泡沫狀態。

很明顯,是日本政府自己超長時間的超低利率,才製造泡沫。沒有政府政策的推波助瀾,任哪個地產商或者股票投資者,也沒有能力讓資產泡沫發酵到這種程度。

這無疑是個巨大的錯誤,但並不致命。

哪怕到了這種全面泡沫的時候,只要應對得當,充分尊重經濟與行業規律,做好壓力測試,在實體經濟資產負債表的彈性空間裡,不急不躁,逐步褪火,有序降溫和撤退,是完全能夠讓經濟軟着陸的。

但日本政府是怎麼幹的呢?

一直到89年中,日本政府才終於被信貸創造與資產泡沫越來越快的循環推動速度嚇到了,他們簡單粗暴,採用了直接斷流的休克療法——這是他們犯的第二個錯誤,也是最不可原諒的錯誤,直接把日本經濟砸了個稀爛。

從1989年5月開始,到1990年8月,短短15個月時間,日本政府連續5次加息,將貼現率從2.5%的超低水平,一口氣加到了6%。同時,日本央行明確要求金融機構嚴格限制對房地產的貸款,等於把地產資金流一把掐斷。

沒有哪個行業,也沒有哪個經濟體能經受得住這種極端的冷熱變化。

這種人爲過急過快的貨幣緊縮,直接導致泡沫的破裂與經濟的崩潰,其後日本股市最多下跌了80%,樓市下跌了60%,經濟從此陷入長達20年的低迷。

回到我們最開始的結論:很明顯,日本失去20年,完全是自己作死,咎由自取,怨不得他人。

好在,日本吸取了教訓。從此以後,政府有形之手對經濟的粗暴干預越來越少。日本經濟也也終於完成艱難的自我修復,從2010年後步入正軌,重拾升勢。

我是格隆。關注我,我們一起提高認知,不做韭菜,不被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