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恨老”已近瘋狂!專家建議老人一起自殺,日本民衆:太對

一說到老人集體自殺,大家都會感到匪夷所思。這種殉道式的做法在東方文化中可以說是從未有過的。就在2021年,一位麻省理工和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在日本的一檔電視節目中竟然公開提出了這樣一種"解決老齡化的唯一辦法"。

更吃驚的是這番極端言論在日本竟然獲得了不少年輕人的擁護和認同。在日本的社交媒體上甚至有人直白地表達出了"希望老年人趕緊去死"的想法。這背後是否隱藏着一些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和矛盾?

日本所面臨的老齡化問題確實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2020年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超過3500萬,佔總人口的28%。而這一比例在2025年很可能就會突破30%的大關。

面對這樣的人口形勢日本政府不得不在2013年將男性的法定退休年齡從63歲提高到65歲。而像出租車司機、服務員這些傳統就業崗位上,更是隨處可見滿頭白髮、牙都快掉光的老年從業者。

他們有的是出於經濟需求有的是單純尋求生活的樂趣。但無疑這種現象反映出當下日本社會對於退休老人的需求依舊十分旺盛。

由於社會負擔的加重,日本年輕人所需要承擔的稅費負擔也在不斷加重。這就加劇了年輕人與老年人之間的矛盾對立。

更有年輕人認爲保留了太多工作崗位被老年人佔據,導致就業競爭更加激烈。再加上養老金和醫療保險等社會福利的鉅額支出讓許多年輕人產生了"被老年人剝奪了權益"的強烈不滿情緒。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一些人開始將老年人視爲"社會的負擔","不生產只消耗資源"。雖然只是少數極端言論但已經引發了更多人對老齡化問題的反思。

而那位經濟學家提出"老人集體自殺"的言論,無疑是對這一社會矛盾的進一步升級和炒作,他的主張無疑是荒謬和不道德的。從現實層面來說日本目前對待老齡化問題的做法似乎也面臨着一些困境。

不斷提高退休年齡政策雖然可以緩解短期內的財政壓力,但卻加重了老年人的生活負擔。社會對老年就業的需求旺盛,但工作環境和條件卻並不理想。

在一些極端案例中子女們對待老年父母的態度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在東京就發生過一名女子報警稱她親手殺害了102歲的母親,而她對此事的反應卻相當淡然。

原因在於她覺得照顧年邁母親太累了,母親上廁所都需要她照應。作爲一個七旬老人她感到身心俱疲,於是下手殺母。在日本這種"看護殺人"案件並不鮮見,每年都有數十起這樣的弒親命案發生。

除了子女之外一些老年配偶之間也時有發生兇殺的慘劇。一位83歲的老婦,由於長期照顧患有膀胱癌的丈夫而長期缺乏睡眠,最終精神崩潰殺害了丈夫。另一位71歲老翁則是因爲"照顧不來妻子"而殺妻自盡未遂。

就連一些專業護理人員在長期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也可能發生"臨界爆發"。2014年就發生過一起護工在養老院裡將三名老人推下樓梯致死的悲劇。

面對如此令人髮指的"殺老"現象,日本社會究竟還有什麼樣的出路?一些年輕人似乎已經對此失去了基本的人性和同理心,將老年人視爲"蟲豸"般可有可無的存在。

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那位號召老人"集體自殺"的經濟學家的言論自然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他們認爲既然老年人已成爲沉重負擔,不如就主動選擇離世,免除子孫後代的煩擾。

這無疑是一種非常極端且令人不安的想法。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也是當前日本社會在應對老齡化困境時,所遇到的一種"痛苦的扭曲"。

造成如此扭曲局面的深層原因,恐怕還是源於日本社會在觀念和價值取向上的失衡。相較於以往注重"盡孝道"的傳統,現代社會中許多年輕人對老年人的態度確實有些"失範"了。

他們生存在一個高度城市化、個人主義盛行的環境中,面臨就業壓力和經濟負擔,很難再像祖輩那樣懷着純樸的孝心去對待老人。反而將老年人視爲一種"累贅",這樣的觀念在年輕一代中悄然蔓延開來。

我們也不能將這一切歸咎於年輕人。畢竟當今日本社會在制度層面上,似乎也缺乏有效的政策來化解這一代際矛盾。在醫療保險和養老金分配等方面,是否可以更多地向年輕人傾斜?這些問題都有待日本政府進一步探索和改革。

日本當下所面臨的老齡化困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人口統計問題那麼簡單了。它更像是一個巨大的社會矛盾,涉及代際觀念分歧、政策制度滯後、以及年輕人的生存壓力等多種因素的疊加。

要徹底解決這一困局單靠個別極端言論或暴力手段是無法奏效的。相反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社會的對立和撕裂。

我們需要在理性和人道的基礎上,設身處地思考這一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找到恰當的出口。從教育和觀念層面入手,讓年輕一代重新建立起對老年人的基本尊重,這是關鍵的一步。通過學校教育、社會宣傳等途徑,讓"孝道文化"在當代社會重新落地生根。

對老年羣體自身也應該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和價值觀引導,讓他們珍惜現有的生命,而不是輕易選擇"自殺"這條出路。

其次,在制度層面上,日本政府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財稅政策、醫療保障等方面向年輕羣體適當傾斜,以減輕其經濟負擔。

通過提高消費稅等方式,讓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回饋"社會;又比如重新設計退休制度,適當延長年輕人的退休年齡等。

爲老年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也是一條重要路徑。畢竟對許多老年人來說,工作不僅是經濟來源,更是獲取生活價值和社會地位的重要方式。

政府和企業都應該爲老年人打造一個更加友好的工作環境,消除就業歧視,發揮他們的經驗優勢讓他們免於承受過度生活壓力。

我們也要發掘更多老年人力可貢獻的新興就業領域,譬如社區服務、家政助理、諮詢顧問等等,讓老年人的人生有更多出口。

從家庭層面來看子女們應該重拾起作爲後代的基本責任與擔當,不能再讓老人淪爲"累贅"。相反,要主動承擔起贍養義務。

身邊有許多照顧老人的子女承受着沉重壓力,我們不能一味地責怪或苛刻要求。相關部門應該完善託老、護理等社會服務,適當減輕家庭的負擔。

老年羣體自身也要學會自我調節,改掉一些頑固陋習,不要再樹立"家家都有個老人存在"的傳統思維,而是應主動融入社區和集體,分散家庭負擔。

老年人也不應固步自封、故作姿態,而要主動開放思維,學習一些新的生活技能,讓自己保持年輕和積極向上的狀態。

化解日本當下的老齡化危機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任何一個羣體都不應被邊緣化或異化,我們更不能因爲利益分配的矛盾而喪失基本的人性和同理心。

只有發揚互助友愛的傳統美德,用理性和包容的態度去面對這一問題,日本社會才能真正走出老齡化的困境,迎來一個和諧有序的新時代。

回顧整個日本老齡化問題的病因和演變過程,我們不禁感嘆這是一個典型的"制度病""觀念病"互相疊加、相互促進的惡性循環。

如果我們從根本上解決不了社會各界對待老年人的觀念和價值取向偏差,再完善的政策法規和體制機制恐怕也難以徹底扭轉這一困局。因爲人們內心的排斥和漠視早已根深蒂固,成爲一種難以抵禦的社會習性。

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任何問題的產生都有其深層的社會根源。

日本當下的老年觀念扭曲與其高度城市化、高壓競爭的生活環境是分不開的。在這樣一個快節奏、工作至上、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很容易將老年人視爲一種"多餘"和"拖累"。加上社會制度在代際利益分配和資源配置上的滯後性,就進一步加深了年輕羣體對老年羣體的不滿和排斥情緒。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無疑需要社會全方位發力,從軟硬件兩個層面同時發力。軟硬件雙管齊下,在思想和制度上共同發力,或許纔是解決之道。

對於硬件層面需要進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在醫保、養老金等制度設計上向年輕人大幅傾斜,減輕他們的負擔,同時爲老年人創造更加友好的就業環境。

軟件層面則需要從教育入手,在學校和社會層面大力培育"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幫助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也要積極改變老齡羣體自身的一些陳規陋習,讓他們主動融入社區和集體,互幫互助、共同奮鬥。只有社會各界通力合作,才能最終打破這個"魔咒"。

日本被視爲"孝道文化"的化身和典範。,然而如今的社會變遷,似乎正在帶給這個國度一次深重的拷問,當代理性主義衝擊下的傳統價值觀,是否還能在這片土地上遺存下來?

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姿態來對待這個曾經引以爲傲的美德,用仇視和排斥的方式嗎?這不僅關乎日本社會的前景命運,更是一個對人性反思的哲學課題。作爲高度發達國家中的老齡化第一人,日本社會如何化解這一矛盾和困局,對於全球其他國家的經驗意義重大。

或許在不遠的將來經過一番諍諍磨合,我們終將看到一個更有人性化、更加和諧共生的老齡社會模式在日本應運而生。那將是一個值得借鑑的全新範式,照亮瞭解決老齡化之路上的新航向。

縱觀人類文明史解決任何一個時代性難題,從來都需要全社會的勠力同心和艱苦奮鬥。相信只要我們以開放、包容的心胸去擁抱這一挑戰,定能最終迎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