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後一哩路」回歸大自然!環保葬讓土地永續利用
現代土地寸土寸金,多地都面臨塔位不足問題,不過隨環保觀念盛行與治喪觀念進步,包含樹葬、海葬在內的「環保葬」,成爲許多人生後選項,各縣市殯葬管理單位也開始推出各式環保葬方案,讓生命與自然合而爲一,也不佔用土地,達成永續利用效果。
國內治喪觀念進步,「環保葬」已成許多人生後選項。 圖/高市殯館處提供
以高雄爲例,殯葬管理處提供海葬、樹葬兩種環保葬選項,其中海葬是依「殯葬管理條例」劃一定海域範圍,再經地方殯管單位提供核發海葬許可證明,由民衆找好船隻或委辦單位後,將證明交予港務局,即可辦理後續火化、治喪及出海等作業。
樹葬部分是指將骨灰妥善處理後,裝入可分解的紙或棉布袋內, 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土中,再植花樹於上, 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葬骨灰,另有不將骨灰裝入容器的灑葬,讓命命與自然合而爲一,既不佔用土地空間 ,也有助於環境綠化。
高雄共有深水山公墓、杉林生命紀念館、旗山多元化葬法生命園區能進行樹葬,因樹葬穴位葬滿一年即可循環再利用,因此每年都能提供4080處穴位。高雄去年有約2萬5千人死亡,其中有2619位選擇使用樹葬,海葬則僅有54位。
海葬國內接受度仍低,還在由殯管單位積極推廣中。 圖/取自內政部網站
對老一輩民衆來說,「環保葬」接受度仍較低,一位陳姓老翁說,不設立墓碑或牌位,怕子孫會找不到位置祭拜;林姓婦人則認爲,後輩是否需要到場祭拜不重要,只要他們會想念,那肉體「塵歸塵、土歸土」便是最好的生後之地。
高雄殯管處說,慎終追遠是死生大事,喪禮在我國社會中具有極重要的地位,環保自然葬可說是「讓遺體化作春泥」,避免環境破壞且節省土地資源的典範,會持續宣導,提供民衆更多元殯葬服務,並引導葬俗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