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村支書辦20張營業執照,“照”出了什麼?

邱 風

打造良好營商環境,促進經營主體倍增,本是好事。但山西大同陽高縣一些基層幹部反映,當地在落實“市場主體倍增”計劃過程中,存在嚴重造假現象。媒體記者查詢到,一位村支書名下注冊了23家經營主體。目前當地已迴應稱,經初步覈查,在工作中確實存在造假情況。

這名註冊了23家經營主體的村支書,想必既無奈又無助。這23家經營主體中,只有3家是2022年前實際運營的合作社,其餘20家有個體工商戶、合作社及公司,涉及鞋店、服裝店、水果店、貨運隊、養殖廠、水產店、鮮花店、建材廠,兩家便利店及一家美甲店。這名村支書“從事”行業之多,涉及範圍之廣,令人咋舌。但一看就知道其中的“貓膩”,爲了完成任務,這名村支書只能拼了。

爲何如此之拼?報道說得很清楚,縣裡把經營主體倍增任務派給鄉鎮,鄉鎮再派給村支書,“這個月剛辦完,下個月任務又來了”“每個月都要通報,完不成挨批評”。壓力層層轉嫁,任務層層攤派,村支書不得不拉人頭,在這種情況下完不成任務只得“赤膊上陣”,甚至弄虛作假。

村支書造假,該不該挨板子?如果只把板子打在村支書身上,顯然有失公允,既遮蔽了真相,也忽略了問題所在。究其因,是派任務、算考覈、層層攤派等形式主義,讓基層工作壓力異化,走向極端。

中央對隨意層層攤派工作任務一向說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也曾公開通報10起加重基層負擔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典型案例,其中有的案例就暴露出不作爲亂作爲、過度留痕、層層加碼、下達不切實際的任務指標等作風頑疾。

具體到陽高縣的經營主體倍增工作,在推進過程中出現了變味現象。比如,從縣到鄉鎮只是攤派,而不顧是否可行。再比如,爲了達到不切實際的目標,甚至採取強壓手段,“完不成挨批評”。這些做法都是不合理不合規的,是應該及時糾偏的。換言之,要讓如此攤派“攤牌”,不容其繼續亂來。

經營主體倍增工作要實事求是,有一說一;要遵守規律,切忌脫離實際。摻水的數據,會帶來嚴重後果,既可能誤導決策,也不利於當地發展——當地基層幹部就說,“市場主體增長很多,數據上比較好看,但實際上對經濟發展一點用也沒有,也解決不了農民的實際困難。”

村支書辦理20張營業執照,“照”出了什麼?照出了層層攤派之弊,照出了形式主義之害,等等。如何解決?不是簡單叫停就算完事,應從根子上來解決,切實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