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岌岌」!愛臺老外不是魯蛇 臺灣應擁抱國際人才
「我認識蠻多老外在美加有很好的工作,但他們可能住在小城市領着不錯的薪水,做着不有趣的工作內容,生活很無聊。一旦來臺北,覺得生活很豐富,是非常 Cosmopolitan,十里洋場的生活,他們來亞洲就是要看這個。住在加拿大美國,看到大的亞洲城市,刻板印象就是生活速度很快,很多大樓,食物很好吃,文化很有趣,他們可能一輩子就想來這些地方。」
在許多亞洲人的印象中,加拿大是個非常適合移居、生活的地方。那裡感覺空氣比較好、食物比較安全、萬事先進有保障,也能賺比較多的錢。可是來自多倫多的洪亞倫眼中,他的家鄉和許多亞洲城市相比,就只是個無聊、乏味,甚至有點「落後」的城市。他喜歡亞洲文化,覺得臺灣比起中、韓、港、日,還有衆多的東南亞國家都來得更適合生活。「我真的很愛臺灣,但想留在這裡並不容易」,他說。
從小就熱愛亞洲的動漫影視文化,最喜歡看吳宇森電影,洪亞倫說很多老外和他一樣,心心念念就是想到亞洲看看「發哥」(周潤發)所住的城市是什麼面貌,就想探究生活在電影《辣手神探》裡的城市是什麼感覺。高中畢業後沒幾年,Aaron 爲了探索人生方向,在 2005 年時輾轉到中國的補習班裡教了3年的英文,更加深自己想留在亞洲的意念。
2008 年,爲了系統化歸納自己在中國所觀察到的各種現象,洪亞倫回到多倫多大學攻讀政治系,鑽研亞太研究(Asia Pacific Study)。2012 年,洪亞倫得到多倫多大學獎學金,來到臺灣研究社會企業,接着陸續到加拿大辦事處當政治官(Political Officer),負責撰寫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研究報告,提供渥太華參考臺灣局勢。再之後,洪亞倫想到臺北時報當特約記者,申請工作簽證時,臺灣的官員卻說,以前他在中國工作的經歷都不算工作資歷,無法核發工作簽證給他,因爲當年的他沒念大學,讓他傻眼。
即便擁有豐富的學經歷和對臺灣政治、公民社會的高度興趣,但對洪亞倫來說,想留在臺灣並不容易。「因爲喜歡臺灣,也想觀察臺灣選舉,但只能待三個月,很痛苦,根本無法找好的工作,感覺臺灣不要我。」最終,和許多外國人一樣,洪亞倫是透過結婚依親才能留在臺灣,發揮他的工作專長。
想起這些往事,再對照最近臺灣政府放話說要招攬國際人才所推行的放寬政策,洪亞倫說,草案內容看起來很好,他也樂見其成,但他坦言對整件事情並不樂觀。他指出:「核心的問題是,臺灣官員的腦袋有一個想法,是老外要像臺灣人的求學和工作經驗一樣,唸完高中念大學然後找工作,用這方式去審覈他的資歷。但一般的老外並不是那樣子的,很多人才也不是。」
洪亞倫強調,其實加拿大和美國不像亞洲那麼重視碩士學位,現在氣氛是,不要讓學生浪費錢得到碩士學位,因爲那對找好工作的幫助不大,而且有時候選擇兩年制的學院,會比四年制大學更好找工作,因爲工作經驗更重要,這纔是專業人才。「如果以後還是那麼重視學歷,我覺得人才不好找。」
「現在電玩產業很紅,很多高中畢業就是很棒的人才,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以前在中國和加拿大都當遊戲測試工程師,但因爲他交到臺灣女朋友,所以來臺灣,結果因爲沒有大學學歷,所以現在他搬來臺灣就不知道怎麼找工作。」
洪亞倫認爲,臺灣政府其實有點死腦筋,過度重視文件審覈、學歷和許多形式,也習慣性將臺灣人的經驗套到來自不同文化、國度的人,造成對人才的定義狹窄化,如果臺灣真的想走向國際化,也和國際競爭,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不只政府,其實民間也是一樣。就以辦手機這種小事來說好了,以前法令規定外國人辦手機非得要用護照搭配其他證件,新規定則說居留證可取代護照,但洪亞倫說,實際上帶着居留證據辦手機,業者根本不覈准,「他們纔不管法,只會一直重複跟你說規定就是這樣,但規定早就改了他們也不管。」不只電信,金融機構也常有一樣的狀況,Aaron認爲,臺灣的民間企業,其實常常不太管政府的法令,這會對許多生活在異鄉的外籍人士造成不少困擾。而他口中的「不守法」其實也包含僱主不顧聘用外籍白領的47,971薪資門檻,用很多理由苛扣薪資。
在討論引進外籍白領議題時,許多人會認爲臺灣的薪資水平對外籍白領根本沒有吸引力,但洪亞倫坦言,「說實話臺灣的『高薪』也不高,但其實很多人是可以接受臺灣薪水的。」他認爲,即便許多外籍人士目前在臺灣的工作都是當英文老師,薪水也不高,但那是因爲這是容易得到正式工作簽證的管道,否則其實這些人當中,很多也都具備高階工作的能力和學歷,並不像有些人所說,「即便是外國的魯蛇也能來臺灣教英文」。就如前文所說,洪亞倫認爲,一旦能讓外國人認識,並喜歡上臺灣,其實薪資的差距不會是不能克服的問題。
「有一些人可能當英文老師,但另外找時間做喜歡的事情。很多老外在這邊當英文老師,是因爲這工作容易得到正式工作簽證,障礙不多,不會要碩士學位或怎樣的工作經驗,你要當英文老師只需要兩年的大學學歷,你是老外想留下來,唯一的方法就是這樣。但當英文老師不代表這些人在國外是混不下去的,我認識蠻多老外在美加有很好的工作,可能他們在那邊生活很無聊,住在小城市,可能工作內容也不有趣,但薪水會是不錯的,只是生活無聊,單純因爲薪水高,一旦來臺北,覺得生活很豐富,是非常cosmopolitan,十里洋場的生活,他們來亞洲就是要看這個,住在加拿大美國,看到大的亞洲城市,刻板印象就是生活速度很快,很多大樓,食物很好吃,文化很有趣,他們可能一輩子就想來這些地方。」
「臺灣不理解的是,住臺灣外國人士真的很愛這邊,如果有機會拿到護照,他們非常非常樂意的。我每次都很意外,你去韓國中國香港,和當地老外談生活的事情,他們抱怨很多,老外在臺灣多數都是很喜歡這邊的。所以我覺得這部分臺灣很棒,他們不知道怎麼吸引老外來這裡,但老外一來,就會越來越愛這地方,會想辦法要留下來,我不是唯一這樣的。比方說你在YouTube上搜尋,會看到很多老外做影片說臺灣多棒,可是他們實際上要找一個法律上的理由留在這邊,沒有很容易。」
洪亞倫認爲,許多問題都不可能一次到位,靠一些法令或政策就解決,在招攬外籍人才的問題上,除了改善臺灣工作環境、放寬並落實法令之外,還得先讓更多外籍人才認識並瞭解臺灣,靠軟實力去增加外國人想在這裡生活的誘因,如此一來,一些在工作條件不如其他鄰國的缺失,就比較有可能被接受。
「有不少年輕人想到亞洲實習,但大家刻板印象是要去中國,因爲市場太大。我覺得要吸引年輕人實習很難,除非你名聲很響亮,但臺灣不是。如果一個做金融的,說要提供實習機會,給外國人選中國和臺灣,他們選哪個?他們根本不認識臺灣,所以還要有其他誘因。」
洪亞倫舉例,臺灣平常不太把一些「看起來沒啥競爭力和生產力」的國外藝術家放在眼裡,但這些人其實是讓歐美認識臺灣的關鍵,例如他有一個朋友在臺灣住了許多年,專門拍廢墟,經營很有名的部落格,許多歐美人士都是透過他的部落格才知道臺灣,並將他稱爲「臺灣大使」,但這樣的藝術家每三個月要出入境一次,根本不會被重視。
「這些外國藝術家,比邦交國有用,因爲他們在網路上有影響力,可以讓國外認識臺灣,建立國際地位,吸引外國人興趣,人才纔會來。要吸引高級外勞來,更需要這些人的存在,可以幫忙宣傳,大家會google臺灣是不是適合工作的地方。會寫評論的很多人,並不是臺灣高級老外,所以其實臺灣很需要這些愛臺灣,又懂得社羣媒體的人。愛臺灣的人就會是留下來,不會去其他亞洲國家,因爲這裡很適合定居。來臺灣之後,就覺得很難適應中國和日本了,住一個月就覺得日本人的客氣很假。」
閱讀完整專題報導>>
更多鏡週刊報導國際人才濟濟,臺灣人才岌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