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好作品直達農牧民(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

本報記者 趙夢陽 吳 勇

馬頭琴聲悠揚,草原牧歌嘹亮……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正在爲牧民表演歌曲《美麗富饒的蘇尼特》。牧民們圍坐一圈,鼓掌喝彩,興起時加入演出,同演員一起載歌載舞,其樂融融。

觀衆裡,來自賽罕烏力吉蘇木額很烏蘇嘎查的張鳳蓮老人說:“看了幾十年,越看越喜歡哩!”

烏蘭牧騎是適應草原地區生產生活特點而誕生的文化工作隊,常年活躍在基層一線,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爲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和文明。近年來,當地羣衆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烏蘭牧騎的交通工具也從勒勒車換成了大巴車,但紮根基層的傳統仍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18歲入隊、已工作20年的舞蹈演員黃小云,講起她的故事:蘇尼特右旗地廣人稀,下鄉演出路程動輒上百公里。有一次到額很烏蘇嘎查時,已是下午三四點。演出臨近結束時,天色漸晚,而歡樂熱烈的氛圍仍在草原上延續。

這時,牧民們自發啓動了兩輛汽車,相對而停,打開車燈,把草地照成了舞臺模樣。“現在又亮起來啦!”黃小云至今仍記得牧民說這句話時眼神中的期待。

“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是任何方式都無法替代的。”黃小云說,“農牧民越需要,我們就越要把歡樂和藝術帶給他們。”

“頒佈實施《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條例》,經費保障、職稱評審、培訓等制度一一確立。”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長扎那說,將演員收入同下鄉演出次數掛鉤,採取集中演出與分隊演出、流動演出與陣地演出相結合等方式,更加側重偏遠嘎查(村),“制度機制進一步激發了隊員紮根基層的動力和熱情。”

2017年以來,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共演出840餘場次,年均行程2萬多公里。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基層幹部羣衆的生活實踐激發着隊員們的藝術靈感。

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在全旗設立14個體驗基地,都在最基層的牧民家裡。每年,新老隊員都要到體驗基地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勞動。28歲的青年舞蹈演員蘇木巴雅爾就是在牧民家學會了打草,又把自己的真實體驗融入舞蹈動作中,他的“打草舞”鏗鏘有力,每個細微動作都透露着牧民對這片草原的熱愛。

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文化的力量在直達基層農牧民的一次次下鄉、一場場表演中生根、發芽、生長、傳遞。“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寫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扎那幹勁滿滿、信心十足:“我們要不斷把好作品送到農牧民身邊,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6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