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陸燒腦的青春夜騎現象

中國鄭州大學生組織自發的夜間騎行活動,從鄭州到開封距離約五十公里。靈感來自幾名女大學生爲了品嚐開封著名的灌湯包而出發的一次騎行。故事迅速在社交媒體傳播開來,激發更多大學生參與;抱持着知識就是力量的熱情,他們善用共用單車深夜時段不收取調度費的計費漏洞,以避免增加額外開銷。說到底也是「特種兵旅遊」精神的延續,依然主打一個性價比。

從疫情解封的壓抑釋放,過渡到夜間集體的歡快騎行,這個活動充滿了象徵意義,代表着當代大學生對自由的渴望與對日常生活聽話的反叛。媒體的報導描繪了大學生羣體如何藉由一場單車之旅連結了兩座城市,鐵血跨越了城市與城市間的距離感;同時也反映了社會輿論、文化觀察與政治反思之間的微妙關係。通過騎行,大學生們不僅挑戰了常規的出行方式,還無意中成爲了「文化符號」,讓古城開封的文旅再次煥發光彩。這烏泱泱的人潮所帶來的錢潮,簡直是老天爺賞飯吃,開封城從上到下摩拳擦掌,卻沒想到一下子就響起了「夢醒時分」。

十一月九日下午,鄭州和開封警方先後發表聲明,進行全面交管;鄭州很多大學也宣佈封校禁止學生夜騎;還有共用單車的運營公司都發布了「聯合公告」,宣佈單車不能騎出所在區域,否則就遠端封鎖;三管齊下把學生的交通工具給剝奪了、把學生的路給封了,然後學校把學生控制住了不允許出校門,一連串舉措背後的壓制和管控顯而易見。

鄭州的「夜騎反擊」及封校措施,都標誌着對這種集體行動的強烈不安。在筆者看來,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大學生青春能動,更是一次社會結構與體制對年輕人個體自主行爲的審視與壓制。即使這些騎行者並沒有明確的政治訴求,但他們的集體行動、組織能力和跨越城鄉的熱情,也讓當局產生了政治風險的警覺,雖說高度不到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四處串連的聯想,但也難逃白紙運動的投射;萬一出現極端情緒參與者,可能會讓這種「釋放」變得複雜和不可控。

「青春沒有售價,開封就在腳下」,熱血衝動又不失浪漫的青春在此刻被具象化,不僅僅是對青春的讚歌,也是對壓抑與束縛的反彈。「鄭州夜騎」讓人想到,正是這種青年文化的自發性與個體能動性的交融,推動了許多文化現象的流行與突破。就像「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和「特種兵旅遊」一樣,大學生們的行動經常成爲一個城市流量突破的契機。這種自發的旅遊潮,往往以非傳統的方式重新塑造城市形象,也在無形中引領着中國城市文旅的新方向。

對鄭州一百多萬名大學生來說,夜騎開封這種看似平常的活動,實際上卻是他們對「枯燥生活」的一種逃脫、對「內卷」文化的反叛、對「青年高失業率」的無助。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成績或實習經驗,他們渴望通過行動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與個體意義,能清醒的對標出時代的價值。在這過程中,騎行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運動,更是一種心理上的紓壓,短暫讓他們感受到不拘一格的自由。

雖然這一事件引發了緊張的社會和政治反應,但它無疑爲中國的城市文旅發展、對青年文化的理解及社會對年輕人自由的思考,帶來了深刻的挑戰與啓示。未來,中國政府如何在尊重年輕人自由的同時避免過度管控,將成爲中國社會內部治理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