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志克/削蝕民主的黑暗 逐漸瀰漫中
從二○○五年到二○二三年,約有兩萬三千家或三分之一的美國報紙關門;四萬三千個、相當於三分之二的記者職位因此消失;二○四個縣現在沒有任何報紙,一五六二個縣只剩一個週刊型的在地新聞來源。去年,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體育畫報、時代雜誌等,NBC新聞臺全國型新聞業者,總共辭退了近兩千七百個記者,《紐約客》稱最近一輪的裁員爲新聞產業的「滅絕級事件」。從二○一二年到二○二一年,臺灣報紙的總營收與實體發行量近乎腰斬,廣告營收少了八成六,新聞從業人員也因此少了四分之一。
然而二○二二年的調查顯示,五成三的臺灣網民,上網目的之一還是瀏覽新聞,意即大部分網民仍有「閱讀新聞」的需求,只是他們接觸新聞的介面由紙本變成網頁,而其入口則從個別新聞網站轉向社交媒體或搜索引擎。這樣的演變讓跨國網路平臺得以一方面裂解傳統新聞媒體的編輯效益、品牌價值及廣告吸引力,另一方面藉由收集個別用戶的偏好以優化其新聞閱讀體驗,從而壟斷了絕大部分的網路廣告利益。二○二二年,臺灣的網路廣告佔全部廣告總營收的六成九,達五九○億元,而其中八成以上進了Google與Facebook的口袋。
爲了健全新聞媒體業的發展環境,有些國家主動立法規定跨國網路平臺必須支付在地新聞業者授權費用,才能使用其產製內容,最成功的例子是澳洲。二○二一年Google、Facebook與澳洲新聞業簽下協定,每年支付超過一億三千萬美元的授權金。去年加拿大試圖有樣學樣,但只有Google同意花錢消災,每年支付當地新聞業者七千四百萬美元,Facebook則選擇一刀兩斷,乾脆將加拿大的新聞內容從其平臺移除。由於Google與Facebook都是美國公司,而臺灣現階段因兩岸對峙全面依賴美國,所以臺灣政府能挺起腰桿爲新聞業強力爭取授權金的可能性非常低。
與其補助業者,不如政府投資開發能與網路平臺正面競爭的公共新聞配送平臺,爲國內新聞業者爭迴應得的網路廣告收入;運作方式類似Google News的新聞聚合器,它以網路廣告爲主要收入,但其全部盈餘將按內容觀看率的比例,公平地分配給加入平臺運作的新聞業者。
這個平臺應主動改掉許多網路平臺的積弊,它的文章推薦演算法會更透明和更可預測,拓廣讀者的視野以降低社會兩極化和同溫層效應;將觀點不同的文章並列,提供平衡報導,讓讀者易於對照比較;並利用事實檢查中心主動查驗文章的正確性,將有問題的文章區段清楚標示。
一旦這個公共新聞配送平臺的用戶滲透率達到一定的水準,國內新聞業者的參與將更積極,甚至乾脆謝絕與跨國網路平臺合作,因而進一步提升此平臺的普及性,形成正向循環,屆時跨國網路平臺甚至可能會因此而同意付出較合理的授權金。
華盛頓郵報的報訓爲「民主在黑暗中消亡」。新聞媒體因跨國網路平臺的巧取豪奪而日漸萎縮,就如同逐漸瀰漫的黑暗,對民主社會的揭弊、除錯與自我修正能力是很大的戕傷。公共新聞配送平臺提供臺灣民衆,用自己的眼球讓在地民主撥雲驅霧、重見天光的機會。(作者爲清華大學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