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數暴增消耗資源 韓國發展居家治療體系

韓國確診率最低城市之一的京畿道安城市,爲因應未來可能激增的確診人數,主動提出試行居家治療體系。(圖/路透社)

韓國在COVID-19疫情初期以嚴格採檢、追蹤、隔離方式抑制疫情擴散,面對新種病毒帶來的大量確診人數,開始嘗試將現有機制轉爲居家治療體系,重新合理分配資源。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種病毒Omicron傳染力比先前的Delta病毒高上兩、三倍,但症狀相對輕微。除Omicron疫情較嚴重的光州、京畿道平澤市等地區,韓國確診率最低城市之一的京畿道安城市,爲因應未來可能激增的確診人數,主動提出試行居家治療體系。

韓國原本施行的隔離治療規定比多數國家嚴格,確診者資料一律須經過保健所確認、統整,再分派至各醫療院所或生活治療中心隔離治療。但隨不斷變種的病毒株造成確診人數激增,醫療人力及資源逐漸面臨崩潰,也讓韓國當局開始思考將入院治療體系轉換爲居家治療。

「歐美國家的民衆可能會覺得確診後在家治療是很普通的事」,曾參與京畿道居家治療體系研擬的安城醫院院長林承寬說,韓國的居家治療(Home-treatment)與歐美所稱的居家照護(Home-care)不同之處在於確保患者能定時向專業醫護人員問診,得以更安全在家治療。

截至今年1月中,韓國全國居家治療佔比從去年11月底的31.4%增至52.3%,從2020年12月至今累計有18.7萬人曾採取居家治療,其中94.8%在家中痊癒後恢復日常生活。

安城市在去年底組成居家治療促進團,此後入院治療者佔比從93.6%降至31%,超過6成確診者都在家中休養治療。

安城市採行的居家治療體系大幅減少接觸、移送患者的人力,只是簡單將確診者聯絡資訊整理通報,由醫院護理人員一天致電兩次問診,有必要時纔會經醫生判斷進行面對面問診治療。

安城市政府與安城醫院分工處理居家治療者的生活及健康問題,健康狀態由醫護人員負責追蹤,隔離生活中的疑難雜症,則配有一對一的市府公務員協助處理。目前約有853名公務員協助居家治療者起居支援。

安城市長金補羅今天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過去採取嚴格管控措施,是因爲對新種病毒仍有許多不確定、不清楚的地方,因此在不確定之處都以最高規格應對;經過一段時間,掌握該如何預防、控制的知識後,就可以調整爲更合適的應對體系,也更有餘力照護非染疫的其他病患。

林承寬指出,在Omicron病毒出現後,有人認爲這可能是疫情終結的轉捩點,因爲染疫後痊癒者及接種疫苗者將佔主要人口比例,以達成羣體免疫。

他說,也有人認爲疫情發展還很難推論,採取較慎重態度,「以韓國的狀況,我們目前正面臨的是確診數暴增的時期,無論之後疫情會不會結束,現在的模式並不足以應對確診者暴增的狀況纔是重點」。

林承寬強調,居家治療並非無條件降低管理水準,而是將現有資源有彈性分配,「尤其在災難時期的資源,需要更有彈性的分配」,減少不必要的資源耗費,改變爲適合未來狀況的分配方式。

他坦言,應對體系轉換並不容易,「不只是上級單位、民衆,大部分人的觀念仍停留在過去的經驗」,因此更需要像安城市這種實證案例,讓大家看到實際上的改變。

金補羅表示,安城醫院目前有25名人力負責電話問診工作,可應對人數一天約達890人,「但這並非上限」。她表示,現行體制是以社區醫院爲中心的區域共同體概念,未來將有更多公、私立醫療院所加入。

中央事故對應本部居家治療情況組長金承逸也說,未來若居家治療人數增加,一天2到3次的電話問診可彈性減少至1到2次,中央政府也正在研擬相關作法,將以社區醫院爲中心的居家治療體系擴大至全國各地區。(編輯:周永捷)11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