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小麥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

當前,夏糧收購已進入後半程,小麥市場依然延續偏弱運行態勢。爲防止“穀賤傷農”,我國強化政府與市場的協同作用,在充分調動市場化主體收購的同時,積極發揮儲備糧調節收儲作用,在主產區啓動小麥增儲收購,推動小麥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有效提振小麥市場信心,確保種糧農民把“好收成”變成“好收益”。

供強需弱

安徽阜南縣雙超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雙超今年種了50畝小麥,畝產1200斤左右,以每斤1.2元的價格賣給了糧食經紀人。河北柏鄉縣龍華鎮白樓村種糧大戶王志偉今年種了1200畝小麥,畝產1100多斤。王志偉認爲目前價格有點低,就把小麥暫存在晾曬場,等價格合適時再賣。

小麥價格是影響農民種糧收益的重要因素。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分析師王向博認爲,小麥價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供求失衡。小麥增產、疫情後囤糧需求下降、進口維持高位等各種因素疊加,導致小麥供強需弱格局持續。從產量看,今年全國夏糧小麥總產量13821.6萬噸,比上年增加365.8萬噸,增長2.7%,再創歷史新高,小麥自給率超100%。從需求看,終端市場消費需求不足,麪粉需求依舊疲軟,麪粉加工企業開工率低、建庫意願不強,以隨用隨買爲主。

同時,我國小麥進口量持續增加,客觀上加大了供強需弱壓力。從2021年起,我國小麥進口量連續3年超過進口配額,2023年小麥進口量1210萬噸,首次突破1000萬噸。今年上半年,我國小麥進口量928萬噸,同比增長15.8%。王向博表示,近幾年,隨着小麥進口增長,國內外小麥價格的關聯性越來越大。在國內小麥豐收、價格下行的大背景下,大量進口確實不利於價格穩定。

專家表示,要強化宏觀調控,把握好小麥進口的規模和節奏,強化國際小麥市場監測預警,密切關注主要小麥出口國的生產和貿易政策,防範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給國內帶來不利影響。

調節收儲

爲穩定小麥市場預期、保障種糧農民利益,我國充分發揮儲備糧“豐則貴糴、歉則賤糶”調節收儲作用,今年首次在小麥主產區啓動新季小麥增儲收購。

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張潘鎮盆李南村種糧大戶程鵬輝今年種了500畝小麥。“我家80%的小麥賣給了中儲糧直屬庫,剩餘部分小麥,看看市場情況再賣。國家出手收購小麥,穩定糧價,讓我種糧更有信心。”程鵬輝說。

中儲糧有關負責人表示,新季小麥收購開展以來,中儲糧集團公司全力做好收購工作,統籌穩市場、增儲備、防風險,統籌計劃、倉容、人員和設施設備等要素,維護種糧農民利益、確保糧食市場平穩運行。

目前,中儲糧集團公司已在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陝西、新疆等8個主產省(區)小麥主產區全面增加新季小麥收儲規模,累計啓動收購庫點352個,基本覆蓋了小麥主要產區。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陝西7省直屬企業掛牌收購價在2500元/噸至2550元/噸之間,新疆地區掛牌收購價格在2490元/噸至2530元/噸之間。

中儲糧許昌直屬庫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左永明介紹:“我們庫已經完成儲備小麥輪換收購,小麥增儲收購還在繼續,每天收購量已從收購高峰期的8000噸下降至目前的4000噸,每斤收購價格1.25元。”目前,河南地區基層小麥裝車價格在1.2元/斤左右,地方收購價格基本在1.22元/斤至1.25元/斤之間,麪粉企業收購價格持續穩定在1.22元/斤至1.24元/斤之間。

王向博表示,國家在主產區全面增加新季小麥收儲規模,起到了穩定小麥市場預期、積極引導其他經營主體入市收購的作用。隨着各級儲備小麥輪換收購任務接近尾聲,在終端市場需求不足情況下,儲備小麥增儲收購成爲支撐階段性小麥行情的“定海神針”。

提高質效

麪粉加工企業是小麥市場化收購的主導力量。各地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帶動糧食全產業鏈上下聯動、融合發展,提高糧食就地加工轉化能力,實現農民增收和區域經濟發展雙贏。

河北柏鄉縣是小麥生產大縣,今年全縣小麥播種面積21萬畝,平均畝產1200斤左右。截至目前,全縣糧食收購企業累計收購小麥33.5萬噸。好面緣集團邢臺麪粉有限公司採購經理葉寶庫說:“我們公司年加工麪粉160萬噸左右,現在每天收購小麥6000噸,隨到隨收。”

記者瞭解到,“麥強面弱”的局面讓很多面粉加工企業經營更爲困難。王向博認爲,麪粉加工產能過剩是主要原因。由於下游需求不旺,麪粉企業訂單量不足,囤積原糧的意願不強,收購積極性不高,小麥銷售進度緩慢。

面對生產經營困境,麪粉加工企業積極尋求突破。專家表示,隨着消費需求升級,大衆逐漸從直接的麪粉消費轉向麪包、蛋糕等烘焙產品,以及外賣、預製食品等便捷餐飲產品,麪粉消費需求也從傳統的通用粉轉向各類細分專用粉。爲適應市場需求變化,部分麪粉加工企業經營範圍從通用粉拓展到利潤更高的專用粉。部分麪粉加工企業構建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向上遊延伸建立優質小麥種植基地,確保原料供應品質穩定,向下遊延伸生產利潤更高的面制食品,進軍終端食品消費市場,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競爭優勢,提高小麥綜合生產效益。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