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學倒閉潮已經開始, 趨勢很明顯了…
AI來襲,學歷貶值,出生降低,企業直培……學校,從萬人追捧,到岌岌可危,一步之遙。
作者:白滔滔;來源 :公衆號“童書媽媽三川玲”(ID: tongshuchubanmama)。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爲星標”哦!
掃描二維碼,報名開放日
國慶前,房產和股市,出臺了重大的放開和鼓勵政策。
很多人會因爲這兩個源頭,帶來對教育資源的期待——買房容易了,落戶標準也降低了,就可以在大城市參加高考了。
而上海也出臺了落戶新政,進一步對各類人才落戶上海敞開了大門。與此同時,作爲配套措施,也對隨父母來滬的非戶籍兒童在上海上學乃至參加中、高考降低了門檻。
不少人說,真是沒想到:呼籲了多少年的“教育公平”“教育資源平衡”,最後,解決的方式,竟然是“孩子少了”!
其實,這只是“學校不再那麼高貴”的一個現象而已。
實質上,有幾大重要的衝擊力量,早就在動搖“競爭型”(西方稱爲“精英型”)的工業時代的學校體系了。
以美國爲例,相關報道顯示:隨着入學人數的斷崖式下跌,美國出現第一波關停潮,就在去年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美國已經有30所大學宣佈破產倒閉。
擁有174年曆史的美國麥克默裡學院(MacMurray College)宣佈關閉
根據美國教育諮詢公司EAB的數據分析,到2030年,449所大學的入學人數預計將下降 25%;到2040年,預計有566 所大學的入學人數將減少 25%,其中247所大學的入學人數預計將減少50%。
而這種大學倒閉的潮水,已經侵襲了日本、歐洲、澳洲等地——中國因爲人口基數碩大,一直都是“求大於供”,我們總覺得“學校稀缺”“教育資源稀缺”。
日本惠泉女子學園大學宣佈從2024年起停止招生,並在2023年入學的學生畢業後完全關閉學校
但其實,只要你不把教育設定爲“清北”和“藤校”,就全球教育資源而言,已經進入到了“供大於求”的時代了!
孩子少了,學校招不到生
中國出生率連續七年下降,2016年以來,全國出生人口連年下降,從最高的1883萬一路走低到902萬。
2013—2023年中國人口出生和死亡率走勢圖
而我們之前的教育體系,是按照增長的1800萬以上設置的——結果呢,就是多出了1000萬的學校和老師的規劃。
這兩天,開始出現的幼兒園倒閉潮——馬上,就是小學中學過剩,很快,大學就會招不到生——現在,已經有很多大學開始撤院系了。
學歷貶值,學術通脹
《華爾街日報》對美國教育部數據分析:名校的數千個碩士學位,以及過量的博士,造成就業困難,收入降低。
學校招不到的學生;好學生稀缺,好學校不再稀缺;《經濟學人》對2000所大學的研究,判斷其中800所可能會破產。
哈佛商學院研究顯示:未來10-15年,一半的美國大學將破產。
美國靠着全球的留學生,尚可支撐他們的教育體系,那麼,中國呢?
不用看數據了吧,北大清華去爭街道辦,斯坦福帝國理工的留學生,去鄉鎮當辦事員,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教育方式陳舊,
不適應社會和科技發展
學校只重視“學術型”教育,只有一種“考試”的檢測手段,早就不適應社會的發展了。
多元智能告訴我們,除了文、數兩種能力,還有運動、空間、溝通、自然、商業等九種能力,學校對這些能力,基本視而不見。
未來的學校,一定是“多樣化”的,不會只有“學術型”,會逐漸過度到“職業型”,最後,有多少種能力,就會對應有多少學習的類型。
而且,學制也會發生變化,未來大學也許縮短至2年,甚至6個月;一生中也許不只讀一次“大學”。
企業跨過學校,
直接培養實用人才
教育的真相,是有些人知道魔術的機關,卻不告訴你。
肯羅賓遜在《學校扼殺創造力》中說:這個世界根本不需要那麼多學術能力。
《學校扼殺創造力》爲肯·羅賓遜於2006年2月發表在官方TED會議上的演講
於是,很多企業早就採用基於技能來招聘,而不是通過一紙文憑。
比如IBM、埃森哲、戴爾、美國銀行、谷歌、達美航空等,部分崗位紛紛宣佈取消學位要求。
而且,他們乾脆直接自己培訓人才——以谷歌爲例,2020年8 月,谷歌宣佈爲10萬名學生提供爲期六個月的在線證書獎學金,其中包括數據科學證書。
谷歌表示,如果學生申請谷歌相關職位,它將把這些證書視爲四年制學位。
Google公司位於都柏林的辦公室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教授Christopher Dede表示,隨着大量公司和非營利組織推出自己的課程與證書,這些證書在勞動力市場上變得有價值,傳統大學將失去壟斷地位。
人工智能,重塑教育
變化更多,更快,更猛;沒有任何一種知識,可以使用兩年以上,也沒有任何一個工作,可以安穩五年以上。
牛津大學預測,“人工智能”將在10-20年內,讓美國總計702種職業中的一半徹底消失。
人工智能的時代,個人創造力可以被機器放大千萬倍,未來,個人指揮機器的能力,決定了財富的重新分配。
能夠被替代的行業、工作、能力,都不會再在學校裡浪費老師和學生的時間。
而永遠都不會被機器替代的,纔是我們的孩子該去學的。
學習和人的身體、精神相關的知識,未來最有前途。生物、醫學、健康、飲食、幸福學、精神學、運動學、藝術和哲學,將是大的趨勢和需求。
那麼,我們還爲了讓孩子考進好學校,去逼孩子上培訓班補課刷題嗎?
《亞洲一號》/曹斐/2018年
每個孩子,都可以是人才
其實,未來,我們只要“讓孩子成爲人”,他就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就有自己的價值,有自己熱愛的工作,可以過好自己的一生。
大家看過葛優主演的電影《天下無賊》吧?在這部電影裡,葛優扮演的盜竊團伙頭目黎叔有一句特別經典的名言: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在我看來,“人才”這個詞是由人和才兩個字組成的,應該分開來看。
首先是“人”,最珍貴的是“人”。
我是在很早的時候,在全世界旅行的時候,對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發現我們中國人,可能因爲人口太多了,所以我們總覺得人是不值錢的。人本身不值錢。
這反映了我們的一種思維模式。
正因爲我們覺得人是不值錢的,所以就可以隨便刷掉很多人——各種競爭激烈,考大學的時候可以刷掉很多人,工作上也可以不招35歲以上的人,反正人不值錢嘛。
但是,過去20多年來,我在全世界旅行的時候,看到、聽到和感受到,無論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社會有多麼文明、歷史有多麼悠久、經濟多麼發達,一旦人口減少了,人變少了,整個國家就會呈現出一種衰落的氣息。
那麼,每一人的價值,都不能被隨便浪費——你會看到,政府一定會按照這個思維模式去挑戰教育政策——我們再也浪費不起了。
之前,廉價勞動力已經消失了,我們的產品,已經沒有競爭力了;那麼,如果我們再不重視下一代的年輕人的話,我們損失的將會更多。
《製造》#10B/Edward Burtynsky/中國廈門市坎昆工廠/2005年
也就是說,下一代,“窩裡鬥”“內卷”的風氣,肯定會終結。不信,你看看00後就知道了,趨勢已然出現——而每個人的自我價值,將會在未來得到極大的鼓勵和支持。
這是國運和社會發展所必然的趨勢。
其次,再說“才”。
我認爲,讓每個人都成爲人才,這是我們現在應該去努力的方向。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覺得人多,所以就挑來挑去,只有挑出來的纔是人才。
我想說的是,我們的孩子,他是個人,他就是人才,他就是未來的人才。
農業社會裡,有體力能幹活的人,是人才,有價值;工業社會裡,會計算有知識的人,是人才,有價值;人工智能時代,有頭腦有情感的人,是人才,有價值。
如果父母能從小把他當作一個人纔去培養,到他20多歲、30多歲的時候,那時整個社會需要每個人都是人才的時候,他就適應了,他就已經被培養成了人才。
而如果父母還是堅持現有的教育標準,總覺得我的孩子不行,太笨了,考試不及格,什麼都不行,那麼到他二三十歲的時候,即便那時候社會需要每個人都成爲人才,但這個孩子還是不行,因爲他基本的自信沒有了,對自己的學習信心沒有了,愛好沒有了。他只會考試,但又被考試淘汰,他到時候就是一個多餘的廢物。
這就是未來教育的趨勢。
我們的思維模式不能停留在老地方,不能一直迷信在那個慣性思維裡。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把孩子當成人才來培養,無論他現在學習成績怎麼樣,因爲到時候不按這個標準再去評判。
你還把大學文憑看得比什麼都重嗎?大學那時都倒閉了。
如果父母培養孩子的思維模式沒有變,即使孩子從小就進了好幼兒園、好中學、好大學,畢業之後在未來社會裡的價值仍然是很低的。
我們抵禦不了少子化、文憑貶值、人工智能,但是能夠從別的先我們一步經歷了這些的國家,比如美國、日本等國家,看到社會發展的趨勢。
看清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撥開眼前的這團迷霧,看到更長遠的未來。可能在十多年、二十年以後,我們纔會真正看到大學倒閉和大學搶人,但是這個社會將永遠稀缺真正把自己的能力變成人才的人。
看到這個趨勢,我們也就將更清晰地知道,作爲父母,當下應該如何看待和培養自己的孩子。
作者:白滔滔,童書媽媽創始人,資深媒體人,前南方報業雜誌主編。幸福流全支持讀寫中心發起人。
長按複製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小學羣管家微信號:guanjia0023
高中羣管家微信號:guanjia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