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超半數合作大學“落戶”廣東,全省在讀港澳學生1.5萬人,打通內地職校生留港通道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瑋 實習生陳芷欣 廣州報道
5月28日,廣東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以下簡稱會議)在廣州舉行,會議聽取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工作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表示,截至目前,廣東全省已建成6所中外合作、內地與港澳合作大學,超過全國數量的一半。此外,廣東省內還建設有本科層次以上不具有法人資格中外合作辦學機構12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44個。
具體來看,6所合作大學包括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城市大學(東莞)。
在落實辦學經費保障方面,報告提出,按照現行合作辦學機構管理要求,合作辦學機構一般是國內的合作高校通過自有資金保障辦學,或由所在地市政府投入支持。
其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自2018-2022年由深圳市政府對學校基礎建設投入累計約48.48億元。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由廣州市劃撥學校建設用地,安排165億元建設經費,2023年市財政安排14億元辦學經費。2024年4月獲教育部批准設立的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已獲東莞市人民政府投入學校項目支持共計19.55億元。
爲進一步推動粵港澳高校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報告表示,廣東已於2019年、2020年、2023年分3批啓動建設粵港澳聯合實驗室31家,其中22家依託廣東省高校建立,圍繞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先進製造、生物醫藥、環境科技、納米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等重點領域集智攻關。
系列合作辦學機構與辦學項目落地也進一步拉動粵港澳三地人才往來交流加速。報告顯示,廣東省招收港澳學生規模持續擴大,目前具備招生資質的廣東高校已達71所,其中46所高校可接受專科學歷香港學生來粵升讀本科。廣東高校現有在讀港澳學生1.5萬人,規模居全國首位。
另一方面,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多所高校已在職業教育、本科及以上教育階段探索建立多樣化人才聯合培養機制。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先行試點內地與香港專科層次學歷與學位互認,與香港職業訓練局簽訂合作備忘錄。同時,實施粵港澳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2023年安排20所高校承擔粵港澳聯合培養專項博士計劃154人,比上年增加12人,碩士計劃1384人,比上年增加165人。
2024年3月,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與香港職業訓練局開展“粵港空乘專業雙證書課程合作”,參加該項目的學生畢業可以獲得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大專畢業證書和香港職業訓練局頒發的證書,畢業後可參加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職專畢業生留港計劃”,打通內地高職院校學生進入香港就業的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聚焦粵港澳青年人才發展,會議現場,《廣東省促進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就業創業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也正式提請審議。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規處副處長王戈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條例(草案)》將針對港澳青年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就業創業過程中普遍關注的創業孵化載體、創業融資支持、職業資格互認、住房保障等問題,就完善就業創業的相關扶持措施、擴大職業資格認可範圍、推動粵港澳三地居民統一身份認證、完善教育醫療住房保障政策等方面作出規定,持續推動解決港澳青年在就業創業促進工作中遇到的堵點卡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