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禮濤,爲香港電影續命。

在今年戛納電影節“中國青年電影全球推廣計劃”圓桌活動上,主管部門明確表態要“加大引進外國電影的力度”。可以說,這一積極信號的釋放,爲未來一段時間內內地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進入六月,端午與暑期檔期的疊加,使院線影片上映量肉眼可見地迎來井噴,近幾年內地觀衆的“老熟人”邱禮濤兩部新片接連定檔6、7月 (《談判專家》、《海關陣線》) ,無疑成爲了這批院線作品中港片力量的代表,其中率先與觀衆見面的,就是在端午檔正式上映的《談判專家》。

在此有必要提到的是,雖然這兩部將在兩個月內上映的新作同爲邱禮濤執導,卻明顯在創作上傳遞出不同追求。

由英皇出品的《海關陣線》投資體量巨大,欲以“大片”之規模對標《紅海行動》抑或《戰狼》系列;而《談判專家》作爲邱禮濤“專家”系列電影的又一力作,更專注於講述聚焦典型個體的具體案例。

換句話說,《談判專家》可以滿足影迷們對於警匪類型的慣常期待,但其優長恰恰體現在文戲而非武戲上,鬥智纔是它的敘事核心。

《談判專家》的劇本改編自1998年由加里·格雷執導,詹姆斯·狄莫納哥和凱文·福克斯編劇的美國電影《王牌對王牌》 (The Negotiator) ,在表現談判專家間的拉扯、鬥爭上《談判專家》的絕大部分故事幾乎複製了原作:香港警務處談判專家卓文偉 (劉青雲飾) 被陷害而成爲同事警員命案的頭號嫌犯,導致他在無奈之下闖入警局並挾持了涉嫌貪腐的警方高層,但不清楚究竟有多少人捲入了貪腐案件的卓文偉無法相信現有警方人員,提出要前談判專家謝家俊 (吳鎮宇飾) 出面與自己對質,協助他查明命案和內部貪腐的真相。

而若要繼續上溯,《王牌對王牌》的劇作靈感來源於1988年9月4日紐約時報上的一則新聞事件:

“聖路易斯一名警察今天被一名前警察劫持爲人質,該警察因參與養老基金醜聞而面臨牢獄之災。 市警察局副主席約翰·弗蘭克今天上午在市中心的一棟辦公樓被前警察養老基金負責人安東尼·D·丹尼爾劫持爲人質,丹尼爾於週五被判處八年監禁。 據報道,丹尼爾攜帶有武器,與丹尼爾先生的談判今晚還將繼續進行。弗蘭克先生是一名律師,也是管理警察局的指定文職委員會成員,他暴露了回扣安排,該安排使警方福利養老金損失了約33.3萬美元。”

這種源自於真實事件的曲折離奇爲類型電影故事提供了上佳素材,“警察挾持警察”“談判專家對峙談判專家”早早將謎團佈設齊備,接下來的就只等“棋手”入局搏殺。

熟悉邱禮濤的觀衆想必瞭解,這位從業30餘年、以港式Cult片起家的電影人,快節奏的敘事推進是他一貫堅持的創作宗旨,而他的高產標籤在某種程度上也正得益於此。

《談判專家》同樣是來自一次邱式類型電影的標準作業:果斷、狠厲、毫不拖沓。

提起香港電影中的談判專家形象,或許很多人在第一時間想到的杜琪峰《暗戰》中同樣由劉青雲飾演的何尚生,除了亦正亦邪、遊走於黑白兩道之間的臥底形象外,警匪片的大銀幕總是對那些智勇雙全、兼具膽識與專業性的形象有所青睞,這樣的人物設置天然就容易引起觀衆的好奇和關注,而談判專家正是如此。

將敘事風格與節奏的呈現與片中主人公的職業特徵——談判專家——高度疊合,《談判專家》的人物魅力與敘事吸引力由此擁有了及格線以上的保證。

主人公得知線索後採取行動之迅速、佈設反制措施之犀利,剪輯選擇上對於關鍵信息揭秘之迅速,不待觀衆遲疑便給出底面的慷慨之態,結合搭配後的效果非但沒有打折扣,反而不斷地將懸念調動延宕,很好地保證了全片緊張氛圍的持續性。

原作中 塞繆爾·傑克遜 和 凱文·史派西 的同行對手戲,在《談判專家》中由劉青雲和吳鎮宇擔綱演繹。

主人公卓文偉被迫與謝家俊聯手“對抗”全港警察,類似孤狼人設亦可看作去年年末的《潛行》中律師一人“挑戰”全港的變種,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作品均有劉德華出演,併兼具劉德華聯瑞影業的出品背景。

除此之外,深入《談判專家》的敘事細部,繞不開的必然是其時空改換後帶來的主題開拓與延伸,拋開增添的飛車追逐等段落不談,它纔是邱禮濤的新作與《王牌對王牌》在劇作上最大的區別所在。

影片一開場交代了三年前陳大來 (劉德華飾) 一案的悲劇收場,這也成爲了促使曾經的王牌談判專家謝家俊離職去做社工的直接原因。

這種調整在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讓兩位主人公的性格弧光更長、更有連續性,形象更加豐滿可信;另一方面,則幫助推動着從美式英雄主義到港式人文取向的價值轉換。

這是邱禮濤不那麼“邱禮濤”化的一面,但同時又是最“邱禮濤”化的一面,無論如何藉由花哨的類型喬裝,內部始終盛着深刻的反思。

就像片中三次的出現明確的時間節點絕非偶然——1993年陳大來案的當天,電視中穿插出現了黃家駒出殯的情況;1996年阿嘉被滅口、卓文偉決定鋌而走險的同時間,李翰祥離世的新聞也被提到;最後一次是在案件大白半年後,安南就任聯合國秘書長的消息提示着時間已經來到1997年,香港迴歸近在眼前。

事實上,邱禮濤的影片中較少直接談到九七節點,只是在部分影像中 (如1997年 的《奪舍》) 偶見蛛絲馬跡,此次《談判專家》中的這種時空安置,或可看作他本人對“前九七焦慮”的一種總結。

很明顯,卓文偉和謝家俊們絕不是美式孤狼,而是“時代的小人物”“時代的香港人”,但他們願意承擔責任——“全香港兩萬七千個警察,爲什麼是你?”“總要有人去做。”

面向未來,即便底色難掩悲觀,但永遠行動積極——“你去從源頭做起,那我就在最後爲你守門。”

劇作迷看到高潮迭起、表演迷看到精彩對決,甚至裝備迷也能看到戰術與器械表演,如此《談判專家》,完成度之高當可令抱着不同期待的觀衆滿意了。

但在我看來,一切塵埃落定後,或許最心滿意足還要屬邱禮濤本人,就像卓文偉生日會上那首衆人合唱的《海闊天空》所說:“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背棄了理想 誰人都可以/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假若生活的本質就是這般,憂懼在所難免,前路總有未知,那倒也不妨張開手腳、拋下顧慮、放手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