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節傳情 真愛永不嫌晚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許多人會回到家中祭祖、吃團圓飯、夜晚賞月。在皓月中令人興嘆,在不甚平靜的世道中,對許多人來說,能夠闔家團圓,是多麼不易的福分。相對於后羿射殺九個太陽、嫦娥偷了仙藥而奔月的美麗傳說,在網路盛行的今日,社會的聯結方式多以「即時回覆訊息」與「上網搜尋解決」呈現;人際關係如此,男女情愛也不例外,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談與耐心等待,已愈來愈不可得。
回顧在網路尚未出現的一九八○年代,那時的年輕人是如何追求心儀對象?他們又如何用「寫情書」來傳達手感愛情的溫度?在臺灣年輕人不婚不生的趨勢下,崇尚人與人之間深刻連結的「愛情追求」與「家庭組成」,其實是重要課題。爲此,一次別開生面的毛筆情書展在大學圖書館展開,透過一封封書寫工整的毛筆情書,見證了四十年前的愛情追求,形式上雖然不同,但真愛卻可以跨越不同世代。
此次展覽的五十封毛筆情書,是一位經歷一九八四年政大校園「六三水災」老校友的故事,敘述他當年如何愛屋及烏,冒險泅水運送物資給宿舍中受困的女同學們。更在「無心插柳」中讓女方受到壓力,點頭接受追求。主人翁後來又以「模擬約會」鼓勵大學校際約會交往,甚至帶着學生連續三年進行「環保愛地球、跨年零垃圾」等教學活動。
這位當年帶着年輕世代追求愛情與傳遞環保大愛的老教授,此次更透過毛筆情書展,以身示範當年是如何在多次被拒絕中鍥而不捨,熬夜完成手寫文字與插畫等數十封毛筆宣紙長信,以打動對方。四十年後的今日,這些塵封箱底的毛筆情書,首度展出在人們面前,訴說那個遙遠年代的年輕人,是如何用手感溫度來傳達對愛情、學業、婚姻、工作與人生的憧憬。
在中秋節前夕,這個「穿越時空的愛情觀:一九八○年代毛筆情書展」,短短五天吸引了無數不同世代觀衆,甚至有年輕的外籍學生,看到這些老情書後感動的說:「只要有一封這樣的毛筆情書,我就願意立刻跟他交往!」看得出年輕世代對於類似情書求而不可得的嚮往。展覽期間除備有愛情卡與年輕人的愛情告白牆,也有策展人現場用毛筆書寫卡片等活動,吸引許多年輕人來索取。
這個活動雖已落幕,但喚起年長世代當年寫情書的美好記憶,也鼓舞年輕世代,即使身處網路世界,追求真愛永不嫌晚,值得勇敢跨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