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朋友,你對自己的外貌焦慮嗎?

外貌焦慮已經成爲現代青少年生活的“常客”,是一個不得不談的話題。外貌焦慮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可以將之比喻成一個潘多拉魔盒。外貌焦慮帶走青少年的快樂,削弱他們的自尊,成爲他們建立人際關係的阻礙,並有可能導致社交焦慮。

總而言之,外貌焦慮可能從多個方面侵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進食障礙是一種死亡率非常高的精神障礙,而進食障礙的前期表現往往是以求瘦怕胖爲典型特徵的外貌焦慮。

那麼,外貌焦慮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我們該怎麼幫助青少年接納自己的身體呢?

01

外貌焦慮產生的社會文化因素

關於外貌焦慮如何產生,有人認爲可能不太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而是社會因素的影響。換一句話來解釋:一個人的真實外貌和外貌焦慮的程度之間沒有太直接的關聯。

一些外貌焦慮非常嚴重的個體,在外人看來,其外貌條件其實不錯。學者主要強調三個方面的社會因素:媒體、同伴和父母。

媒體的一個作用,是傳播“什麼是好看”。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對於什麼是“好看”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正所謂環肥燕瘦。一個直觀的感受是,近年來電視、電影和短視頻中的青年演員都整體偏瘦,尤其是女性,她們的臉越來越小,腰越來越細,下巴也越來越尖。

然而,這麼瘦的身材在八九十年代拍攝的影視劇中並不多見。顯然,過去三十年中,一些“理想”的外貌特徵已經發生了變化。

對女性而言,這個理想的外貌特徵是高挑而纖細的身材,潔白而光滑的皮膚,柔順發亮的頭髮,飽滿的額頭,大大的眼睛;對於男性而言,這個理想的外貌則是高挑而瘦削的身材,有棱有角的五官和下巴……這種“刻版”的美的形象反反覆覆的曝光——不僅出現在電影電視中,還出現在商場或者車展的廣告位上,甚至出現在洗衣粉的外包裝上。

在媒體的多重滲透下,普通人就會慢慢接受這種“美”,並將之視爲一種標準。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能夠符合這些條件的人,其實是少之又少。

其次,除了傳播刻板的“美”以外,媒體還傾向於傳播一種“美就是好”的觀念,去誇大生活中外貌的重要性——在電視劇情中,擁有俊美的外表的女孩有可能從“灰姑娘”變成“公主”,從而獲得幸福的生活。

許多成年人會有一個直觀的感覺,今天的青少年對於外貌的在意程度,以及受到外貌的困擾程度,似乎都要比以往更甚。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情況呢?

一個原因是青少年會高估外貌對自己的影響。然而,現實生活中,外貌和幸福感之間的關聯真的很大嗎?外貌確實對於第一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對於幸福感的預測卻非常有限。以普通大學生爲樣本,一些研究甚至發現外貌和幸福感之間沒有關聯。

當理想的外貌特徵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外貌的重要性被人們高估,那些很少關注媒體的青少年也難免受影響。

同伴之間會交流什麼纔是好看,一些同伴甚至躍躍欲試,嘗試通過一些方法去獲得這些“理想”的外貌特徵,甚至還會慫恿青少年共同採取一些行動,比如節食;一些好心的父母會提醒自家正在長身體的青少年他們離“理想”的外貌有點遠。

這些和身邊重要的人的直接交流,會使得一些青少年面臨巨大的外貌壓力。

02

外貌焦慮產生的特定因素

在很多領域,人們都存在理想的模型,但是人們通常不會總拿自己和最理想的狀況進行比較。

比如在健康領域,身體健康就是一種理想的狀況。一個生病的人可能會拿自己和健康的人相比,並從這種向上比較中顧影自憐,體會到苦澀。

然而,生病的人有時也會拿自己的狀況和那些身體狀況更差的人進行比較,並從這種向下比較中獲得“我的情況還不算差”的這種認知,並體驗到些許的慶幸。

然而,外貌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領域——人們往往會拿自己和有吸引力的人進行比較。這種向上比較,讓不少青少年覺得不僅自己的外貌不達標,甚至自己整個人也不達標。

03

如何科學應對外貌焦慮?

首先,成年人可以鼓勵青少年去想清楚理想外貌是什麼,以及追求這種理想外貌要付出什麼代價。青少年往往對自己的外貌持有負面的看法,但是腦子裡對於理想外貌的看法往往並不那麼清晰。成年人可以建議存在外貌焦慮的青少年試着在紙上去列出來,理想的身體有什麼特徵。

當他們寫下一些嚮往的特徵之後,往往會得出一幅矛盾的圖像:纖細的腰、低體重、擅於運動、精力充沛……寫着寫着,一些青少年就會發現,一個健康的人不太可能同時得到這些特點。

此外,我們也會鼓勵那些存在外貌焦慮的人去付出追求理想外貌的代價,這可能是花大量時間、資源和精力來掩飾外貌上的“缺點”,從而對學習或者工作產生負面影響;可能是雖然胃口不錯,但是由於擔心體重,拒絕喜歡的食物,讓自己少了樂趣;也可能是本來喜歡運動,但是自從把運動當作控制體重的手段之後,突然發覺運動有點像苦役……

其次,成年人要鼓勵青少年用積極的方式談論自己的身體與外形。存在外貌焦慮的個體談論自己身體的時候,典型的話可能是“我太胖了”、“我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忍不住要吃”。這些話對青少年自己並不友好。

當青少年和他們的朋友以及家人都這樣談論自己的身體時,就形成了一個對彼此的身體都不友好的氛圍。要鼓勵存在外貌焦慮的青少年有意識地避免這類負面談話,而且作爲成年人和他們一起積極執行。

這種貌似不起眼的“小行動”其實有着大大的“潛力”。在科研中,我們還邀請青少年去認真考慮自己的身體有哪些積極的品質。這可能是自己眼睛的形狀、手臂的力量、獨特的膚色……通過這類活動,青少年不僅能夠獲得對自己身體更好的感覺,還可能幫助身邊的人。

有個青少年會說到,“我從來沒有想到,當我母親對我說:‘哎,這條裙子我又穿不下了’時,我對她說‘那條裙子裝不下你的美麗’,母親竟然滿臉喜悅。

最後,鼓勵青少年去抵抗日常生活中的外貌壓力,勇敢地對一些貌似正常卻不那麼友好的聲音說不。這些聲音可能是“你真胖”,“你好矮”,“你皮膚太黑了”,“你不適合穿這樣的衣服”……青少年平時可能默默地忍受着,有時甚至還會去附和這些聲音,哪怕自己並不喜歡。

成年人可以鼓勵青少年勇敢地去迴應這樣的話語,去平靜而禮貌地告訴對方,不喜歡對方這麼說。成年人還可以邀請青少年去做一些平時他們想做又不願做的事情。可能是一直想要去晨跑,但是因爲擔心跑起來的樣子很笨拙而遲遲未能成行。

當她/他真正在街道上跑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其實沒有幾個人真正注意到她/他。這樣的經歷,比告訴他們“你用不着爲你的外貌感到擔心”管用得多。

吳婉瑜: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

王葵:心理學博士,研究員,二級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