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看兩岸》誓死抗戰篇——南京、上海抗日遺址熱血行
圖片來源:作者攝於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謝晉元等孤軍簽名冊。
赴陸行中,走訪了許多與抗戰歷史息息相關的地方:四行倉庫(上海)、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南京)、拉貝故居(南京)、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重慶)、日本第四受降區(湖南)、南嶽忠烈祠(湖南)、張自忠將軍烈士陵園(重慶)。
四行倉庫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採取速戰速決,盼能三月亡華。然而上海「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的企圖,這也是最大規模的一場戰役,傷亡最慘烈的一次,中國75萬的兵力,大量折損後僅餘30萬,而日本士兵25萬,仍存20萬。淞滬會戰的末端,激烈的駁火在四行倉庫上演。
1937年10月26日,部隊收到消息,通知蘇州河以北失守,因此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向西撤退,並由謝晉元團長率領420位軍人,護守四行倉庫,然而謝團長機智過人,他向外界放送,倉庫裡有着800壯士,視死如歸。
10月28日晚,謝晉元發下「死守四行倉庫並與最後陣地共存亡」的指令,交代士兵們,做沉痛的準備,留好遺書,給家人一個交代。在紀念館裡,也展示當時謝團長寫給妻子的家書,英雄氣概裡俠骨柔情。
同一時間,中國女童軍楊惠敏,在槍林彈雨裡,不顧生命危險進入四行倉庫,將一面國旗送到國軍手裡,堅定的士氣,得到鼓舞,隔天該面國旗被高高升起,在南岸關注戰事的上海百姓無不振奮起來。
楊惠敏一方面也把將士名單帶出了倉庫,其中400個名字便是謝晉元機智地僞造,爲恫嚇日軍而虛張聲勢,希望一傳十,十傳萬,散播開來。倉庫被塑造固若金湯,輕舉妄動必定落花流水,爲誤判付出慘痛代價。果然撐過了四天又四夜,除了掩護軍隊撐到撤退,也爲獲得世界各國,對中國抗日行動的關注與支持,能同仇敵愾,因爲隔着蘇州河,就是上海公共租界的範圍了。
不過,日軍的進犯沒有停歇,幾天內,將四行倉庫重重包圍,發動了十多次的猛烈攻擊,試圖從倉庫西北角的二樓窗戶爬入、以炸藥摧毀鐵門和牆壁、投擲毒氣彈,然中國軍隊搏命抵抗,以一擋百,不教敵人得逞。
黎明的陽光,雖然升起得有點晚,守軍終在1937年10月31日,奉命全數撤離,得以進入公共租借範圍;爲紀念謝團長的鐵骨錚錚。現在四行倉庫旁,仍保有一條「晉元路」。
雖然進入租借範圍,日軍的狼子野心沒有止息,鯨吞了一道道城門,蠶食了一座座城市,在上海被佔領後,再度開啓另一毀滅式進攻,史蹟上又一頁慘絕人寰——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映入眼底是一塊石刻,刻着數字300000,是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亦即每隔十二秒,便有一人遭到不測,每十二秒就有一顆流星隕落;數字的背後,意涵着多少家庭,波及與承受着人生至痛。
千金重的心,憐憫和悲傷,以一朵菊花致哀。
進門的牆上掛着不幸罹難者的遺照以及倖存者的彩色照片;當走完人生的旅程時,會爲他們關了電、熄上燈,目前僅餘40位,撐過了狂風驟雨倖存至今;在另一邊也記錄着當時抵擋日軍,持續長達六週暴行的南京城門,門外有冷血的攻擊,門內是百姓楚楚可憐,一道門分辨兩個宇宙,一道門分處兩種世界。
1937年12月17日,南京淪陷。日本貼出了號外,昭告天下,然而該報的具體時間是空白的,但月份早已擬好爲12月,換句話說,日軍早有信心能在12月佔領南京。
他們的暴行,包含了殺害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當時國際社會已有「日內瓦公約」,其中一條便是規定:「應善待戰俘」。然而公約只被當成廢紙,被棄置一旁。日軍也透過檢查百姓手上的老繭,作爲判定該人是否曾爲中國軍人,而這就成了槍斃的理由。
拉貝故居
就在極其黑暗與殘暴的歷史中,我們仍可見到人性的光輝和高貴,當各國大使館發出警告,要求僑民、傳教士儘速撤離南京時,許多人不僅沒有離開,還設立了安全區、建立難民營,提供避難所和急難救助,接濟幫助多達25萬難民。
德國西門子的經理「約翰•拉貝」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利用身爲納粹黨員的身分,組織成立南京國際安全區域委員會,設立的安全區,包含了25個難民收容所,面積約爲3.86平方公里,而拉貝的住家——我們參觀的地方,便是其中一處,這裡有個名字,叫「西門子難民收容所」,全盛時期曾容納600多位。
安全區的目的,除爲保護難民,提供容身處,也讓他們三餐得以溫飽,建立衛生設施,是家以外,最溫暖的地方。爲避免日軍對安全區的轟炸,拉貝還升起了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黨旗,撐起這把大大的保護傘,藉以警告日軍,此地不容侵犯;拉貝也將他的所見所聞,記錄在《拉貝日記》中,作爲南京大屠殺的證據之一,鐵的事實。
2015年,拉貝的孫子湯瑪斯拉貝教授(Prof. Dr. Thomas Rabe)接受馬總統頒發的褒揚令,感佩他的祖父,爲衆人付出的大愛,爲悲慘點燃的光芒,永存屹立。
在衆多善心人士中,還有位魏特琳女士,她是金陵女子學校的教師,她開放校園,保護中國婦孺,讓她們有了棲身之所,惡劣的環境裡有愛的光輝閃耀熠熠。
上海被攻佔,南京也淪陷了,國民政府節節敗退只好再遷都重慶(1938年12月8日至1946年4月30日),這裡成了抗戰時的陪都。
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
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裡的「雲岫樓」,是最高機密所在,這裡是蔣介石官邸、辦公處所、軍事活動中心、是會客廳。雲岫樓整座建築隱身峭壁懸崖森林中,看不到、找不到。
蔣介石在此多次召開軍事會議,如:1941年的「中、美、英東亞聯合軍事會議」、1943年中美英高級軍事會議等等,也在這裡會客接見美國飛行教官陳納德、美國副總統華萊士(Henry A. Wallace)等。因爲抗戰爆發後,年輕的中國空軍大量死傷,人數銳減,陳納德便是當時「飛虎隊」得以成立的關鍵人物,由他從美國招募退役飛行員,擔任志願軍,加入抗戰行列,抵禦外侮。
由於日軍從1938年展開對重慶的6年轟炸,雲岫樓一旁也有防空洞,1941年蔣介石與夫人踏出防空洞時,曾表示這是他離死神最近的一次。
抗戰中國戰區第四受降區受降儀式所在地
八年抗戰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劃下休止符,中國戰區也劃分成16個受降區。
第4受降區受降儀式就在湖南大學科學館舉行,當我們來拜訪湖南大學,和這裡的菁英交流、交換心得時,也同時入內參觀,見證一個撥雲見日、吹響勝利凱歌的時刻。
南嶽忠烈祠
在南嶽忠烈祠,由馬總統帶領着大家向烈士鞠躬致敬,37位身亡將士裡有寸性奇、王鳳山、王甲本、王銘章、毛岱鈞、方叔洪、石作衡、李家鈺、武士敏、佟麟閣、姜玉珍、孫明瑾、唐聚五、唐淮源、夏國璋、秦霖、郝夢齡、張自忠、章亮基、陳安寶、馮安邦、彭士量、趙錫章、趙登禹、劉桂五、劉家麒、劉震東、鄭作民、鄭廷珍、賴傳湘、戴安瀾、鍾毅、謝晉元、羅芳珪、龐漢楨、饒國華。
其中將士齊學啓英勇的生平是這麼寫着「清華大學畢業,赴美國入諾維奇軍校畢業,回國後,參加過一二八和八一三兩次上海抗戰。1942隨中國遠征軍赴緬對日作戰重傷被俘。1945年在仰光戰俘營被日軍收買的叛兵刺死,年四十五」。
衡山下的這座南嶽忠烈祠,37位浩氣長存的事蹟,像這樣刻畫在一座座漢白玉石碑上,刻劃在我們心上。
其中,抗戰中殉國級別最高者,便是張自忠將軍。
張自忠將軍烈士陵園
張自忠烈士陵園的門牌號碼是516號,也正是將軍爲保全國家而奉獻生命的日子。
盧溝橋事變後,士軍死傷慘重,爲掩護部隊撤離,需有人與日軍周旋,以時間換取空間,好讓部隊南下,惟張自忠留守平津與日軍談判,雖然成功拖延了一週,卻被百姓誤解是漢奸走狗,於此,蔣介石只好對他暫時撤職查辦,張自忠因而明瞭只能透過戰績證明清白,洗刷冤名。
1940年5月,日軍展開對棗宜的攻勢,張自忠堅持親自率軍渡河作戰,5月6日,他留下一封信給副總司令馮治安,這封信,我們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見到,10日後,部隊陷入日軍重兵包圍,張自忠也身中數彈,又遭敵人補刀猛刺,卒五十歲。噩耗令舉國悲痛,38師組成敢死隊,前往日軍營區搶出他的遺體帶回。張將軍忍辱負重盡忠報國的精神,也獲得日本軍人的尊重,並對其遺體一一行禮。
沉重的書籤在史書的頁面上,時時提醒我們,導覽館裡有着這句話:「勿忘壯士,銘記英雄」「勿忘歷史,共鑄和平」;悲傷在幾百年後,看到、聽見、想起,依舊泫然欲泣,感念他們氣壯山河的節操,烈士們的碧血丹心,永留我們心中。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教學助理)
(本文來源:《奔騰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