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廢票化 左右大選結果

(圖/本報系資料照)

藍白合的無疾而終與君悅會的破壞性效應,已讓選情產生戲劇性變化。原本推估的老二、老三易位,牽動原本有意投票的部分族羣,產生不投票或投廢票的積極傾向。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民調顯示,柯文哲民調暴跌至15%以下,而高屏地區不投票與投廢票達5.5%,顯著高於其他地區。或可大膽預言,棄保先行後,接續廢票將成爲左右選舉的最後一根稻草。

2004年的總統大選發生投票率8成的情況下,廢票高達33.7萬,廢票率達2.5%,超過前次大選3倍的異常現象。當時,高廢票數被認爲是與兩顆子彈事件並列的改變選戰結果關鍵因素,讓號召行動的「百萬廢票行動聯盟」一時成爲衆矢之的。至於廢票從哪裡來的真正原因,臺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的研究論文指出了方向──與當時各鄉鎮的不識字比例呈現高度關聯性。

事隔近20年,或許不識字比例已經無法提供積極的關聯佐證,然而各種人爲因素髮起的集體廢票行爲,仍然可能引發「廢票風暴」。

就在去年的法國大選,不投票與投廢票的比例創下50年以來新高,其中18至24歲的年輕人就佔了41%。當時在法國部分大學出現了「不投馬克宏,也不投勒朋」的鼓吹浪潮。與此同時,《紐約時報》指出當前臺灣年輕選民主要考量住房、電信詐騙和投票年齡等議題,這些深感挫折的年輕人普遍對政治失望,但在柯文哲民調下滑的情況下,原本挺柯的選票流向哪裡?

綜合以上現象,很難不讓人直接聯想到臺灣的藍白合破局後,在柯文哲支持度暴跌下的年輕選民投票意向,是否會開始走向去年法國大選的年輕人後塵?

對年輕人或其他特定族羣而言,投廢票或許是對當下現況不滿與政治失望最好的表達抗議選擇。畢竟,選擇採取棄保的投票行爲,某種程度是對政治理念的一種背叛,太過現實主義的作風通常不會是年輕人的優先選項。

選擇投廢票就大不相同,不僅可以說服自己沒有背叛政治理念,也會爲政府省下30元的選票補助款,在形式上與實質上都能維持初衷。對於年輕人而言,與其再度因爲意識形態對決而被迫選擇非首選的候選人與政黨,倒不如在不影響理念的前提下,透過廢票形式進行高度分離的總統、區域立委、不分區立委政黨票的投票行爲。

此思路極可能發生在來年初的大選。如今在綠營佔優勢的高屏地區,出現相對異常的不投票與投廢票民調比例已是徵候。一旦愈來愈多年輕選民認知到投廢票也可能改變選舉結果,又能一如初衷堅持理念,則廢票將成爲沛然莫之能御的集體民意呈現。

(作者爲前高雄市政府勞工局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