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賴總統重塑倫理的政治環境

「原本倫理程度不低者,在威權等複合因素下,百分之六十五會做出不倫理行爲。」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米爾格倫一項實驗證實,明知不對卻仍去做的行爲比率十分高。

這項「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發現,威權是操控人們不倫理行徑的重大因素之一。

更令人驚悚的是,該實驗「被操控的倫理」現象,似乎在現今臺灣政黨與立法院中,窺見身影。

身影一:立法院裡有些逾矩或非真實事項被反覆運作,產出不倫理行爲的習慣性。近者,王姓綠委未察一位藝人長年關懷臺灣弱勢,只因演唱歌詞裡一個字眼,即公開批判這位藝人「媚共」;吳姓綠委出身司法,因不滿議事,憤然扯毀議場播音等公物設備。再看更早者,沈姓綠委因進議場受阻,即攀踩立委人羣頭頂強行入場;郭姓綠委抗議議事過程,搶奪國會幕僚長手中議事文件。

上述綠委行爲的動機,被認爲極可能與政黨操控的高黏着度有關;易言之,政黨威權操控了立委倫理的高低程度。筆者認爲,更往深層探索,許多綠委的腦神經欠缺「倫理智慧」–分辨何者可控、何者不可控的能力,十分匱乏。且看另一件大案。

身影二:聯合報十四日社論〈總統府氣候大拜拜 再開下去有什麼意義?〉,提及賴總統成立「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至去年十月底已開兩次會,人們卻看不見該委員會有何解方,似乎忘掉解決缺電的現實問題。當中研院長廖俊智在立院答詢時說出「臺灣不應放棄核能」的次日,臺灣環保聯盟即痛批廖「違背國家法令」。社論質疑,如果環團的上述態度在反映賴總統的基本立場,那麼該委員會大拜拜再開下去有啥意義呢?

筆者前面敘及,「倫理智慧」是分辨可控與不可控事務的能力。仔細想想,重啓核電廠從根源解決缺電隱憂,是可控者;而已見的發展光電或風電產生的諸多弊案,攸關多層利害關係者不當利益的追逐,屬不可控者。

請賴總統深思,寧舍可控事務,卻就不可控風險者,則政治智慧何在?還有那些迷信政黨權力威勢的立委們,在國會亂舞傷民等不可控行徑,其動機源起於何處?政治領導者能不洞察,重塑倫理的政治環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