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羅娃娃/和書店一起長大
又一個夏天到來了,結束淡季的清寂,蘭嶼島上店家各個摩拳擦掌、準備鳴槍起跑。想起有一年同樣是季節起始,我卻選擇躲起來出島休假,藉開會名義安排了長途旅行。自開店以來一直有些不太開心的事沒能紓解,我算是忍痛力極強的人(吧),卻因此一再內傷,感覺身體爲我承受了許多,逐漸透過痠痛、過敏發癢,甚或生理期大血崩與劇痛讓我知道,是時候該暫離現場,去相較陌生的環境走走,感受一些新事物,跟陌生人對話,事實證明這些念頭對我而言很有幫助。
那次出走,我匆匆去了枋寮和墾丁,堅持兩地騎摩托車來回,致敬曾經的青春年少;接着北上東北角基隆,走訪兩家心中很好奇的書店;隨後馬祖跳島,因爲天候關係被滯留,在迷霧裡等待各種調度,旁觀遊客的躁動。順利搭機離開前,北竿機場的地勤突然開口說:「妳很不一樣,被滯留了完全不吵不鬧,完全配合現場,讓人反而很想幫妳的忙。」我笑了笑,可能同爲離島兼觀光地區,更能理解商家或第一線人員的不容易,因此遇到小突發狀況,便願意感同身受去體諒或支持。
我喜歡在行走間觀察各種空間,從進門前的環境到推開門第一眼,主客的互動,一些小細節。時時反思三年八個月以來,我的書店給予了客人什麼?人們又帶着什麼樣的心情離開?在沿途積累的互動中,也試着不再質疑自己,少些檢討和責怪,給自己多一點鼓勵:「妳其實做得很好了。」
每一次長假回來,我總是一股腦投入空間的調整當中,好像身體有一種時差,需要從勞動裡修復,反覆地刷油漆、做木工,把整家店的書全部下架、擦拭整理後再重新上架,也置換一些物件。有時一邊勞作,還一邊抽空做些有趣的事,例如爲清明時節親手做潤餅皮,釀新一年的梅子酒,讀口袋清單的書,順便整理新的入店規範。店門口的公告愈寫愈長,以前我並不喜歡這件事,寫愈多,好像顯得這家店愈難搞,但轉念一想,我本人的確是難相處的人沒錯,就大方承認吧,見店如見人。難相處如我依舊擁有許多願意理解的知心朋友,相信書店也會遇見能夠理解它的人。
想起開店初心,最初是希望在小小島嶼有個書店,好透過文字和閱讀去連結居住於此的人們,隨着過去三年半來積累的一些感受,以及走訪城市、離島喜歡的小店後,漸漸明白隨着地域與環境的不同,每個空間都必然會有相異的生存型態,自己必須懂得取捨和轉換。我相信有些界線不是阻礙,反而能讓書店長成更好的模樣。
從迎合到有意識地選擇,從日日胃痛到能夠得心應手地面對各種突發狀況。上個月我告訴朋友:「我好像又長大了耶!在開店過程中。」回頭檢視一路的選擇與回饋,才發現最重要的成長不是來客數和營業額,而是在面對困難關卡時,心裡能夠隨時順應的幅度和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