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兩蔣的中華民國歷史
賴清德總統親赴金門主持八二三砲戰追思祭典,宣稱面對大陸威脅「三要」:要決心、要團結、要和平。全文演講稱呼大陸爲中國;也肯定若非當年政府和臺澎金馬軍民有決心團結一致、不妥協、不受分化,打贏這場勝仗,臺灣不可能有今日民主繁榮局面。總統肯定八二三砲戰軍民團結,但欠缺對兩蔣公允歷史評價。
當年政府與民衆上下一心,這個當年政府是臥薪嚐膽的蔣中正主政下的國民黨政府。金門曾是臺灣反攻大陸的跳板,臺灣則是中華民國的復興基地。解嚴及終止動員戡亂後,不再視中共爲叛亂團體,金門漸成爲兩岸和平交流的緩衝區及促進者;賴總統表達當年政府與軍民團結一致反共仍未十分精準,陷入去蔣化、去國民黨化、去脈絡化、去歷史化之困境。
首先是去蔣化。當年蔣中正總統堅持反共、漢賊不兩立,兩岸均堅持一中原則,爭奪中國代表權;自由中國從一年準備、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到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再至蔣經國總統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兩蔣奉行的一中就是中華民國,堅持中華民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兩蔣反共卻不反中,以復興中華民族及中華文化爲己任。
然賴清德將中共等於中國,也不認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儘管賴與兩蔣的反共立場一致,但民進黨反對兩岸統一,不承認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兩岸衝突即是兩國敵對;兩蔣卻堅持兩岸統一、同屬中華民族,兩岸衝突屬於國共內戰延伸。賴未提蔣守護金門的卓越貢獻。
其次是去脈絡化。賴呼籲「記得傳承八二三砲戰的精神,纔不枉費當年投入這場戰役的軍士官和每一個人」。當時復興基地軍民一體,團結保衛臺澎金馬,大多數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如今因政治及教育社會化、地理及歷史課綱改變,致臺灣人認同高達七成。比較分裂國家中,沒有一個像臺灣社會陷入斷裂分化、政黨惡鬥、族羣分化及國家認同嚴重分歧。
最後是去歷史。當年國共內戰,雙方基於不同意識型態及制度,展開對中國發展路線話語權及主導權爭奪。八二三砲戰確實是不分族羣、軍民團結共同奮戰。然而,當年戰爭亦爲民主與專制、主義和制度的爭奪戰。現今臺灣與大陸之爭卻陷入統獨衝突。從賴總統所言兩岸互不隸屬,中華民國退出中國發展話語權;宣稱不再反攻大陸,不願意受共黨統治,是爲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此並不符合憲法增修條文前言所載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原是制度選擇之爭變成兩國主權衝突。
賴批判中國試圖拿下臺灣,其更深遠目標是要在西太平洋,甚至在全世界改變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在此,賴將臺灣問題國際化。
當賴宣稱與民主陣營國家合作維護兩岸和平與印太穩定,等於融入美國印太戰略,與世界民主國家成爲民主共同體及和平共同體。從大陸界定,這是將外部因素導入兩岸。賴應宣示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涵蓋兩岸民主及和平共同體;從民主和平論來說,臺灣不應只是捍衛自己生活方式,更應積極主動進行兩岸交流合作,發揮創造兩岸民主和平的燈塔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