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轉譯醫學 從創新推動生技業
聯亞生技開發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淑菁
臺灣生技產業的不足就是市場太小,只看臺灣市場的話,不管做什麼都很困難,我認爲「創新」是臺灣一定要走的道路,但臺灣創新的利基是什麼?
臺灣的醫療體系是很優秀的,過去一、二十年推動的世紀產業,培養的人才很充裕,生技現在較欠缺的是醫生和藥物研究人員的交流,醫生最清楚醫療需求是什麼、舊藥品的缺點是什麼、改善的空間在哪裡,因此必須透過更密切的交流,纔可以看見醫療上的一些利基,這即是所謂的translational medicine(轉譯醫學),我認爲臺灣現在推行得還不夠。
臺灣的資金還是很充裕,但過去在資金上習慣能短期就看到回收,然而5到8年的新藥研發,我們怎麼樣讓大家可以瞭解、有耐心支持,讓資金可以更願意地投入這個產業?這幾年新藥公司要IPO比以前容易很多。但還是有資金集中在特定族羣的狀況,資本市場應可更公開透明、公平。
此外,媒體應該更平衡地報導,臺灣還有許多優質的生技新藥公司,不要只集中報導某些公司,民衆在沒有充足知識可以判斷下,造成追捧。因此投資人也要教育,應瞭解狀況才投資,而不是跟風,才能讓資本市場成長到健康的狀態。
產業鏈上的佈局受投資人壓力,大部分公司都是想在完成某些臨牀試驗後賣給大廠,這樣對產業的深耕沒有太大幫助,國際渠道還是要走,但我們應把過去這種思維再推進一步,把自己的創新制造留在臺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產業也更進一步擴大。
高藥價則應集中在專利藥,學名藥在臺灣被嚴重壓抑,應要有一些平衡機制去避免浪費,而不是一直砍價扼殺產業,一味扼殺藥價,創新也會變少,最後受損的還是大衆的健康。我們應提供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建議政府設立稅賦制,回饋給願意買商業醫療保險支付高藥價、新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