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天府新區兩個入選

本篇文章約1520字,閱讀需要4分鐘

近日

成都市民政局印發

《成都市民政局關於新增成都市地名保護名單公告》

全市共33個歷史地名

被納入成都市地名保護名錄

涵蓋千年古縣、千年古鎮

千年古街巷、古建築和遺址遺蹟等類別

↑ 點擊圖片,查看公告原文

其中

天府新區

華陽街道、籍田街道

入選千年古鎮

古蜀遺韻,天府華陽

“華陽”一詞最早作爲地名見於《尚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華陽國志》中《蜀志》開篇也寫道:“地稱天府,原曰華陽。”

華陽初名樊鄉,是古蜀國開明王朝首都之一,後爲古蜀國都“廣都”所在地,與成都、新都並稱古蜀國“三都”。華陽縣建縣於唐貞觀十七年(643年),初名蜀縣,乾元元年(758年),更名華陽縣,1950年,華陽縣治所遷至中興鎮,1965年,華陽縣被併入雙流縣;1985年更名爲華陽鎮;2006年11月撤鎮建街道。

從古蜀王國的廣都、西漢廣都縣、大唐華陽縣,再到如今天府新區核心區域的華陽街道,華陽在千年的時光更迭中完成着一次次的歷史蛻變。

據瞭解,華陽境內有廣都城遺址、河池遺址、二江寺拱橋等古遺址、古建築。廣都城遺址位於華陽街道古城社區,1981年,被公佈爲成都市市級文保單位。遺址內出土較多是唐宋時期的瓷器。

河池遺址位於華陽街道濱江社區,經過相關專家確認爲寶墩文化時期遺址,距今約4000年。河池遺址是華陽境內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處史前遺址。

↑ 二江寺古橋

二江寺拱橋位於華陽街道二江寺社區,歷史上這裡是著名的水陸要衝,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途經此地,遇到暴風雨,夜宿二江驛,寫下《夜宿二江驛》詩。二江寺拱橋是成都市域內規模最大、保存原物時間最久的石拱橋,1981年被列爲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爲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如今的華陽街道丨馬驥 攝(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從時光長廊裡走來的華陽,人文古蹟滿載歷史,一磚一瓦皆是文章。如今,承載輝煌與燦爛的它,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今日的華陽,展現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描繪着公園城市的萬千氣象。

天府糧倉,七彩籍田

“籍田”之名得於蜀漢昭烈帝劉備“於此置籍田”。“籍田”本是一種天子親耕的禮儀,即藉田禮。

“籍田”古稱籍縣、籍賢(田)鋪,於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前形成集市。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廢席郡,設籍縣。1992年10月,籍田區與紅五鄉合併爲籍田鎮。2013年12月,籍田鎮由四川天府新區管理委員會管理和服務。2019年12月23日,撤銷籍田鎮、大林鎮,合併爲籍田街道。

籍田具有1700多年的蜀漢文化底蘊,從而形成漢代民居建築風格,除此之外,還有息壤廣場、大林寺、南華宮等歷史建築,魚劍灘、飛來石等歷史典故,以及紅巖英烈丁地平“獄中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悲壯故事。

籍田街道據守新區南大門,農旅資源豐富,農耕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傳承不絕,具有區位條件獨特、生態本底良好、人文底蘊深厚等優勢,是天府文創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成眉同城化發展的前沿陣地。

街道緊緊圍繞“天府城南,七彩籍田”發展定位,依託地域生態文化優勢,紮實推進連村路建設,打造天府新區最具鄉村味的示範區和城裡人嚮往的田園夢想地,形成“人在景中,景在畫中”的“七彩鄉村畫廊”。

↑ 達霄羽 攝

籍田街道深度挖掘與傳承“天子籍田”傳統農耕文化,打造天府糧倉項目,堅持“藏糧於地”,積極推進6720畝高標準農田新建項目;突出“藏糧於技”,在已建成6100畝高標準農田區域引入種業公司3家,培育水稻、玉米新品種5個,打造集糧油產業、美麗新村和鄉村旅遊於一體的都市現代化農業示範園區。

記者:劉倩婷

圖片由華陽街道、籍田街道提供

編輯:劉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