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死亡率十年暴增44%!3成患者發現已晚期 醫揭4風險因素

▲臺灣泌尿科醫學會查岱龍理事長呼籲50歲以上男性每年做PSA篩檢。(圖/臺灣泌尿科醫學會提供)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前列腺癌素有「熟男隱形殺手」之稱,其死亡率在過去十年間增加 44%,現已成爲全國癌症死亡率第五名。醫師指出,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多在排尿異常、夜間頻尿或背部疼痛時才就醫,導致3成患者確診時已爲第4期,風險因素包括年齡、家族病史、肥胖與飲食習慣,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篩檢,有家族史則提前至45歲。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前列腺癌的發生率持續攀升,已經成爲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名,2022年確診個案數達9,062例,年增長率高達 21%,爲所有癌症之冠。

臺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表示,前列腺癌的風險因素包括年齡、家族病史、肥胖與飲食習慣,男性50歲後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會大幅提升,此外,臺灣的研究也發現若家族中有父親或兄弟曾罹患前列腺癌,個人罹癌風險將提高3.9倍。

查岱龍指出,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患者多半在出現排尿異常、夜間頻尿或背部疼痛時才就醫,因此臺灣有約33%患者在確診時是已經出現遠端轉移的第四期,相較於美國的8%高出甚多。

這與臺灣前列腺癌篩檢不夠普及有關,查岱龍表示,前列腺癌若能早期發現,治癒率相當高,五年存活率接近100%。但若發現時已是第四期,明顯影響患者生命預期時間。

▲臺灣泌尿科醫學會表示,轉移性去勢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無論是否有基因變異皆可使用新一代PARP抑制劑搭配新一代荷爾蒙療法進行治療,可有效提升患者整體存活率。(圖/臺灣泌尿科醫學會提供)

臺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主任委員吳俊德說明,前列腺癌的藥物治療選擇多,臨牀上大多采用荷爾蒙療法來抑制雄性激素,但去勢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在過去通常在治療2-3年內,病程可能進展爲「去勢抗性前列腺癌」,當中約6成患者會在治療3年內進展成「轉移性去勢抗性前列腺癌」。

吳俊德表示,過去mCRPC 患者主要接受化學治療,而近期最新標靶藥物 PARP 抑制劑與新一代荷爾蒙療法並用能爲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有助提升整體存活率。

查岱龍指出,臺灣即將邁入每5人即有1人是65歲以上長者的超高齡社會,國人前列腺癌的發生率恐持續升高。臺灣泌尿科醫學會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至少檢驗一次 PSA 值,若有家族病史,則應從45歲起定期篩檢,以及早評估罹病風險。

查岱龍也提到,爲了輔助醫師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NGS基因檢測中針對前列腺病患可能發生的BRCA1/2變異於去年5月起已部分納入健保給付,進一步提供醫師治療策略的參考,讓病患獲得更佳的疾病控制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