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2024 COP29/德學者:各國難甩化石燃料
第29屆氣候峰會進入倒數,抗議團體在會場內表達支持核能的立場,宣稱如果敢吃香蕉,應該也能接受核能。特派記者餘承翰/攝影
國際氣候團體昨於氣候峰會(COP29)公佈「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臺灣僅進步一名,依然吊車尾。不過,專家學者認爲,臺灣致力於再生能源轉型,卻擺脫不了化石燃料使用,恐怕是世界普遍現象,主因是用電需求成長的速度仍快於再生能源的增長。
由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新氣候研究所(NewClimate Institute)與氣候行動網絡(CAN)共同評比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共評比全球六十四個國家和地區,昨於COP29會場舉行記者會公佈最新一期指標。內容明確點出,儘管六十四個國家和地區中,有六十一個在過去五年期間致力於再生能源的發展,但碳排放的趨勢在廿九處中仍未見改善。
以臺灣爲例,根據我國能源署公佈的二○二三年發電概況指出,我國燃氣與燃煤發電總和佔比高達八十一點七%;再生能源雖從二○一六年的四點八%大幅成長至九點五%,但仍不足發電總量的十%。
新氣候研究所聯合創辦人尼克拉斯.霍恩(Niklas Höhne)指出,今年明顯的現象就是再生能源快速成長,但化石燃料仍不見淘汰,這不只是臺灣獨有的問題,全世界普遍都有相同的狀況,主要是各國的用電需求成長快於再生能源的成長,再加上再生能源增長的同時,發電計劃仍集中化石燃料,造成其「產能過剩」(overcapacity)。
霍恩點出中國大陸和印度的化石燃料電廠,與再生能源幾乎是同時在發展,尤其中國大陸的燃煤電廠已經降低發電量,由再生能源所取代,但政府仍在建設化石燃料電廠,這全都與能源規畫有關。不過,他坦言,面對再生能源發展的速度,突然呈倍數成長,事前規畫是非常困難的。
績效指標也點出,政權轉換確實影響能源政策的方向,最明顯的案例爲阿根廷,自去年總統選舉之後,今年氣候績效大跌六名,滑落至第五十九名;在科學共識之下,新選出的阿根廷總統依然不願意承認氣候變遷乃人爲因素。至於針對美國大選結果、川普確定重返白宮,德國看守協會資深顧問伯克(Jan Burck)認爲,川普未來在政治上,恐怕很難改變拜登政府於任內通過的「降低通膨法」中所支持的綠色科技,但極有可能弱化其政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