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復228官逼民反說再商榷

(圖/國史館提供)

《蔣中正日記》回臺出版,曾長期隨侍兩蔣的錢復,提到當年赴美查閱228事件往事,強調「官逼民反」一說,但衡諸蔣日記與檔案,這一認知並不準確。

2006年2月24日,時任臺北市長與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便稱228事件「官逼民反」非族羣問題,國民黨本身也未參與,這種說法透過媒體與教育不斷的傳播複製成爲基調,顯有政治用意。

陳儀是一個堅持理想的人物,而光復臺灣更是一項困難無比的任務。蔣中正任用資歷較其更深的陳儀,賦予在臺全權,出於對臺重視,要將臺灣從日本殖民地,化身爲中國的一省,臺灣當時完全通行日語與日製,戰後凋敝破敗,困難重重,蔣中正曾評述陳儀爲臺灣戰後的復員與初期發展奠定基礎,「收復臺灣,勞苦功高」。所謂陳儀任用非人,更非事實,嚴家淦、任顯羣、謝東閔等「執楫理財士」,皆出其識拔;孫運璇、汪彝定、陸潤康等臺經發展的功臣,也都在此期間來臺服務。陳儀延攬了原在大陸的臺籍菁英回臺,也擬定了訓練甄拔臺灣本土才俊的組織與制度;後人皆稱陳誠推動「三七五減租」,陳誠則表示自己是繼續執行陳儀當年規畫。

蔣中正在日記中批陳「平日既以虛矯自飾爲能,事發又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迄至禍已燎原,始行求援,可痛。」當時他忙於華北、延安戰局,認爲局面堪稱「一蟻潰堤」,焦頭爛額,對突如其來的臺灣事件,自然不滿。更嚴重的是,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向蔣提出局勢緊張,準備撤眷離臺。美國國務院有心人士,可能以託管論,影響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非同小可,就在同一時間,蘇聯欲在美蘇英法四國外長會議中討論中國問題,國民政府抗議干涉內政。因此蔣中正迅速派出整編第21師來臺,並由國防部長白崇禧巡視臺灣,白一抵臺便鄭重宣告,臺灣爲我國海防重鎮,弦外之音,不言可喻。

228事件的背景,是蔣中正自承的「軍隊調離爲主要原因」,陳儀也認爲臺局安定,同意調離部隊。事件發生時,臺澎僅有國軍五千餘名,不暇自保,全省行政機關癱瘓,搶掠武器四起,這當是蔣指責陳的「虛矯自飾」,但蔣日記並未指斥陳儀有何大的施政問題,陳儀請辭,蔣中正仍復電「主持善後,勉爲其難」。

1947年11月25日,蔣中正致電新任臺灣省政府主席魏道明,請其端正政風,還稱陳儀主持臺灣政務,「尚刻苦之風,尚無顯著貪污情況」,如果這樣下去,「臺灣政治再有失敗,則臺灣恐非我有,是無異斷送臺灣也」,顯然蔣中正對於陳儀操守並無質疑,而保持國家的領土完整與主權獨立,並使民衆得以安居樂業,纔是蔣中正思考臺灣問題的核心之重。(作者爲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