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地亞「百樣玲瓏」香港故宮特展─林青霞、劉嘉玲、何超瓊借出冠冕藏品
疫情期間甫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自即日起至8月14日止舉辦特別展覽「百樣玲瓏—卡地亞與女性」,是爲全球首次以女性在卡地亞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與影響爲主題的大型展覽,共展出橫跨200多年曆史、約300件卡地亞藝術珍品,透過珠寶探索女性在過去兩個世紀間社會地位上的演變,也同時體現世界文化如何影響了卡地亞的工藝風格。包括特別由女星林青霞、劉嘉玲、香港企業家何超瓊三位女性友情借出的私人珍藏骨董冠冕及珠寶,是本次展出格外引人注目的亮點。
劉嘉玲(左起)、何超瓊、楊紫瓊、林青霞參訪香港故宮「百樣玲瓏—卡地亞與女性」特展。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林青霞參訪香港故宮「百樣玲瓏—卡地亞與女性」特展。圖/摘自IG
聚焦女性 皇家珠寶爲起點
「百樣玲瓏」是繼羅浮宮、列支敦士登皇室珍藏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後推出的第三個特別展覽,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表示,以文化交流爲己任的香港故宮4年前尚未竣工之際,便已開始籌備「百樣玲瓏」能於開幕時展出,「目標是成爲卡地亞典藏(Cartier Collection)成立近40年來最好的展覽」。
卡地亞形象、風格及傳承總監Pierre Rainero亦補充,這是40年來,第39個主題展,卻也是首個無關美學風格演進的展覽,完全聚焦女性,「此次展出大致上循着時間軸推進,由『女性行爲的演進』串起參觀展覽的線索,例如展覽以皇家珠寶爲起點,因爲那是19世紀末珠寶所扮演的角色。」透過這個有別以往的展覽,也讓參觀者思考:「珠寶如何定義一個人?」
四大主題 看女性走向世界
首先走進三樓的第八展間,迎接觀衆的是多位歷史上赫然有名的女性配戴卡地亞珠寶的圖像;沿時間軸發展的展覽再細分爲四個時代主題。一系列風格迥異的骨董冠冕在多媒體光影映襯下,點明第一部分的主題:「皇室與貴族女性:優雅與名望」,展示皇室及貴族女性在19世紀卡地亞發展初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例如拿破崙家族的Mathilde Bonaparte公主,就是卡地亞的首位皇家客戶。
入口處展出多位在歷史上深具影響力的女性配戴卡地亞珠寶的肖像圖。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卡地亞典藏曾由溫莎公爵夫人特別訂製的項鍊,卡地亞巴黎1947年,金與鉑金鑲嵌鑽石、紫水晶、綠松石。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接着20世紀初期的「女性新姿:打破傳統」展區,女性在拋棄馬甲後開始穿着寬鬆舒適的的服裝,可見垂墜、流蘇、具搖擺感的珠寶也開始流行,生活場域的拓展也促成了各式隨身化妝盒、煙盒、小型手提包等小物的誕生。隨着開始擁有事業與獨立社會地位的女性崛起,珠寶的型態更爲活潑豐富,色彩也趨向繽紛,有別於美好年代貴族間盛行的「白色珠寶」。例如1933年成爲卡地亞首位女性創意總監的貞杜桑(Jeanne Toussaint),她就以立體且充滿力量的創作革新了珠寶產業。
1933年開始擔任高級珠寶創意總監的貞杜桑,是品牌第一位女性珠寶藝術總監,引領卡地亞的風格走向現代。圖/卡地亞提供
第三部分「好奇尚異:跨文化靈感」則聚焦探索世界多樣文化的非凡女性,包括最早於巴黎時裝界創立自己同名品牌的珍妮派昆(Jeanne Paquin),就曾珍藏一件飾有東方傳統紋樣「雙龍戲珠」的卡地亞胸針。美國名媛芭芭拉赫頓(Barbara Hutton)的翡翠珠煉,與另一名媛黛絲法羅斯(Daisy Fellowes)特別訂製的Tutti Frutti印度風格項鍊,可見當時西方社會對於東方文化藝術的濃厚興趣。
美國20世紀上半三大名媛黛絲法羅斯、溫莎公爵夫人、芭芭拉赫頓深具影響力的珠寶珍藏首度同臺展出。記者孫曼/攝影
芭芭拉赫頓的天然翡翠珠寶項鍊,2014年由卡地亞於拍賣會上以天價買回,是本次展出展品中最難得的鑑賞重點之一。圖/卡地亞提供
曾屬於美國名媛黛絲法羅斯的特別訂製Tutti Frutti印度風格項鍊,卡地亞巴黎1936年製作、1963年改款,鉑金與白金鑲嵌鑽石、藍寶石、祖母綠、紅寶石。圖/卡地亞提供
曾屬於摩納哥葛麗絲王妃的訂婚鑽戒,卡地亞巴黎1956年,鉑金鑲嵌鑽石,摩納哥親王宮珍藏借展。圖/卡地亞提供
最後一部分「非凡女性:璀璨新傳奇」則展出衆多傑出的現代女性珍藏的卡地亞珠寶,例如來自摩納哥皇室珍藏的王妃葛麗絲凱莉(Grace Kelly)珠寶、著名演員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的紅寶石鑽石項鍊等。從「亂世佳人」的費雯麗到「大法師」的米亞法羅;從德國女星瑪琳黛德麗到華人傳奇巨星林青霞,卡地亞見證社會時尚潮流的世紀變遷,以及女性如何在其中推動並創造歷史。
卡地亞贊助 5千張免費門票
香港故宮博物館也推出一系列包括講座在內的相關活動,橫跨多元藝術領域。包括由香港管絃樂與香港中樂團特別演出聚焦女性藝術家的音樂會、專題電影放映,並於5月推出珠寶製作工作坊。在卡地亞贊助下,博物館也將爲弱勢族羣提供5,000張免費入場門票。可參觀其他常態展的特別展覽門票,成人門票票價爲港幣120元,優待門票爲港幣60元。
策展人談移動式博物館
卡地亞典藏 訴說時代故事
卡地亞典藏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移動式博物館」:典藏系列囊括自19世紀以來最能代表卡地亞風格的精選作品,包括珠寶、時計、珍稀物件等,透過與全球博覽機構各種主題合作,由各方策展人從多元的角度去呈現,期使大衆對珠寶產生興趣。除了像這次在香港故宮、或2012年時與臺北故宮的合作是以卡地亞藏品爲主題的大型特展,卡地亞典藏也都會出借給世界各地不同的展覽和主題,與其他傑出的工藝藝術品同場展出。
卡地亞典藏系列館長、策展人Pascale Lepeu。圖/卡地亞提供
卡地亞形象、風格與文化傳承總監Pierre Rainero。圖/卡地亞提供
Q:是誰想到向林青霞等人借珠寶來展覽?
Pierre:這是香港策展團隊的構想。因爲要彰顯卡地亞與女性的緊密關係,我們首先對於誰算「重要的女性」有一定的共識,也就是對時代具有影響力的楷模。展覽主題隨歷史演進,參觀者一定也會問,那現在呢?爲了要讓香港的觀衆有感(relevent),他們希望能加入在兩岸三地具有影響力的女性。卡地亞不會主動曝光客戶,保密是我們這行業建立客戶信賴的準則,但若是博物館方提出建議就是另一種方式了。當然這幾位女士的收藏對我們來說不是秘密,所以我們也有參與討論,如你們所見,一個共同點就是她們都有收藏冠冕,另一點重點是她們同時收藏骨董和當代新作。
林青霞珍藏展櫃,除了骨董冠冕,還有紅寶石鑽石頭帶、祖母綠手鐲、紅寶石耳環、鑽戒。記者孫曼/攝影
知名女星、作家林青霞借展的卡地亞骨董冠冕,卡地亞巴黎約1919年,鉑金鑲嵌鑽石。圖/卡地亞提供
劉嘉玲珍藏的卡地亞骨董鉑金、鑽石、天然珍珠冠冕,卡地亞巴黎1906年製作。圖/卡地亞提供
Q:此次展覽中最得來不易的展品?
Pascale:(芭芭拉赫頓的)翡翠項鍊!我們是真的奮力爭取到它的。這件珠寶總共三次出現在拍賣會上,每次都締造世界紀錄:第一次是在1988年的時候,那時候我們也有下標,1994年二度上拍我們再次失之交臂,最後終於在2014年我們才得標。
Pierre:這件作品展現了卡地亞非常早期就對翡翠珠寶產生興趣,連結了東西方文化,又是非常優質的翡翠,它的主人是社會指標女性人物,也呼應了這次展覽的主題,各方面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作品。
美國傳奇名媛芭芭拉赫頓配戴的翡翠珠寶項鍊,是卡地亞花費20餘年才得以納入典藏的重要作品。圖/卡地亞提供
Q:卡地亞2014年時是以逾8億新臺幣天價(2.14億港元)從蘇富比購回這條項鍊,你們如何決定預算上限?
Pierre:公司有內部流程規範,當物件出現在市場上,不論其來源是私洽、公開拍賣或經銷商,我們很清楚我們可以或應該出到多高的金額,因此超過30年來我們都有在密切關注卡地亞作品在藝術市場上的價格走勢。別具意義、曾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作品,我們自然樂於付出比預期更多一點價格。
在當今全球創作的脈絡中,我們會選擇納入典藏的標準,是能驅動前進創新、風格進化、指引出卡地亞未來方向的作品。
Q:您個人最私心鍾愛的展品?
Pascale:美洲豹胸針,因爲它極具象徵意義。展出愈多,愈感受到在1940年代這樣的作品有多大膽前衛。以往珠寶的動物多爲花鳥蝴蝶,但從未有過美洲豹這樣象徵獨立、權力的作品,而且當時的女性不能自己在銀行開戶、沒有丈夫授權不能外出工作等(Pierre:而且法國女性到1946年纔開始有投票權),所以貞度桑能創作出那樣的作品實在是很不得了。
本次展覽中,卡地亞典藏系列館長、策展人Pascale Lepeu最私心鍾愛的展品,是由卡地亞藝術總監貞杜桑於1949年爲溫莎公爵夫人訂製的美洲豹夾式胸針。圖/卡地亞提供
Pierre:路易卡地亞(Louis Cartier)最富遠見的作爲就是在20年代就決定僱用貞度桑,除了美洲豹,趣味、具有分量感的設計等,都是貞度桑的影響,甚至很早就爲卡地亞注入「女性可以自己選購自己喜歡的珠寶來穿戴」的想法。我們現在甚至幾乎可以確定,她在1920年代中期Tutti Frutti的開發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從她後來收藏的一些物件我們逐漸瞭解她對印度文化的濃厚興趣。路易卡地亞建立了卡地亞風格的基礎原則,但貞度桑在不同的層面上,引領卡地亞的風格走進現代,而在我看來,那是屬於女性的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