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的底線

2024年12月13日,第一財經•善商業論壇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頒獎盛典舉辦。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擔當,也是觀察經濟韌性的視角。在不確定的時期,那些願意承擔起社會責任的企業尤其彌足珍貴。

2024年年底,一家造車新勢力的脆斷,令行業內外人士錯愕。

一些員工最後一刻才知道公司難以爲繼,而這之前,部分社保已經停繳。最新的消息是,這家新勢力車企的股東伸出援手,給其員工以適當的救濟。

這家造車新勢力及其員工困局,是當下一些企業的縮影。在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產業遭遇逆風,而企業面臨困頓的時候,不少企業開始重塑自身的業務,並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更加精簡、靈敏的組織。這往往意味着人員的優化,產業鏈上下游債務的重組。企業正在重新評估責任邊界,如何妥善地履行其社會責任,這一問題正在變得日益突出。

企業的每個員工,從首席執行官到保潔員,本性都是希望被同事和公司善待;每一家企業,從大型公司到路邊餐館,都希望得到上下游合作方的公平對待。秉持企業社會責任的擔當,會給企業與員工、企業與產業鏈之間留出彈性的緩衝空間,否則在困難時期就只剩下了硬對硬的直接碰撞,以及由此帶來的兩敗俱傷了。

生存是企業的第一要務。一家企業如果不創造有競爭力的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並在此基礎上追求合理的利潤,那便是對股東、員工、社會的不負責任;如果企業的長期目標只是追求利潤,輕視、無視員工、股東以及社會訴求,那便永遠難以成爲一家有韌性的企業。

我們不必苛求那些身處低迷產業的企業,但在獨善其身的時候,也應儘量兼顧基本的員工權益以及上下游企業的利益,而不能以鄰爲壑。艱難時期的企業,需要的是守住社會責任的底線。

社會責任底線的維護,不能只靠企業及其管理層,也需要政策的適時介入。保障基礎的勞動權益、解決三角債等問題,這些並非一家企業能夠解決地,而是需要制度性的安排來改善。

在經濟週期的下行階段,恰好是補足社會安全網絡的時期。這種政策的可能是亡羊補牢,卻不會是權宜之計,因爲一張守住保障底線的網絡和相應的制度安排,會有長遠的經濟和社會意義。在企業和政策的合力之下,員工利益、上下游權益等才更能得到有效保障。

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企業並不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更無法承擔解決社會問題的所有成本。所以,不同的企業可以從自身業務出發,承擔貼合自身發展的社會責任。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將企業社會責任與其經營戰略結合起來,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利益得到保障,而企業經營能力得到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