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撞上“嘆息之牆”
這大概是史上最無聊的蘋果秋季新品發佈會。
與其說是新品,倒不如說是對老款產品的改進型。無論是iPhone 16系列、新款AirPods Max耳機,還是AirPods 4,甚至是此前就已經官宣了Apple Intelligence,在本次發佈會上都沒什麼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新。
iPhone 16系列硬件方面最大的提升就是芯片升級爲A18,該芯片基於3納米制程工藝打造,與A16仿生芯片相比,這款芯片的5核GPU速度提升最高可達40%,能效提升最高可達35%,6核CPU速度比A16仿生芯片快30%,能效相比A16仿生芯片降低30%。高階版的A18 Pro芯片同樣基於3納米制程工藝打造,相比A17 Pro提升20%,支持硬件光追。
但在實際應用中,這個提升,用戶是很難感知到的。
可能針對大模型的優化是A18的優勢,官網稱,A18的"16核神經網絡引擎針對大型生成式模型進行優化,運行機器學習模型的速度,相比A16仿生芯片提升最高可達2倍。"從這個角度來說,iPhone 16系列是蘋果爲AI打造的新一代iPhone。
然而,且不說Apple Intelligence目前只支持美國英語,明年纔會支持中文、法語、日語、西班牙語等,就算是在發佈會上視頻演示的幾個功能,如Writing Tools可以對用戶輸入的文本進行改寫、校對和摘要;可以錄製音頻,將音頻轉寫爲文字和摘要;照片APP中可以使用自然語言搜索特定照片;可以幫用戶收件箱內的郵件生成摘要,這些功能在今年6月份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已有所提及,也大多有第三方APP可替代,這次無非是在系統實現罷了。
所以"蘋果母公司CEO"羅永浩稱"蘋果發佈會是零創新",其實也不能說沒有道理。
但這可能並非是庫克又在"擠牙膏",很可能,這位"供應鏈大師"已經用盡了看家本領,從市場上搜羅來了最頂級的元件,好不容易纔攢出這些"新品"。
和喬布斯時代那種"萬物競發,生機勃勃"的硬件快速迭代發展相比,眼下庫克遭遇的是"性能-能耗(續航)-體積(重量)"的"不可能三角"。
這是蘋果難以逾越的"嘆息之牆"。
01
臺積電費了老大工夫,纔將A18芯片做到了3納米制程,並保持良品率,這已經是半導體業界最高水平。
在物理定律的約束下,想要更快更強的CPU、GPU,就只有攤面積塞入更多的晶體管或者將兩塊芯片"縫合"在一起,這樣能耗和芯片體積都會大幅增加。
同理,攝像頭也是,手機攝像頭的傳感器尺寸對成像質量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光學變焦倍數越大,光學傳感器的體積(重量)就越大,即使是沒有光學變焦的機型,其定焦傳感器尺寸也會佔用機身有限的體積。
按"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邏輯,元件耗能增加,就用大電池,但手機電池容量越大,體積和重量都會增加,這是由電池能量密度決定的。雖然經過技術進步,尤其是採用硅碳負極後,現在電池能量密度能做到763Wh/L~779Wh/L(瓦時/升),但電池能量密度和快充功率是反比,也就是說電池能量密度越高,快充功率就越小。更麻煩的是能量密度越高其蘊含的能量就越大,如果保護功能失效導致電池能量集中釋放,就會引起起火或者爆炸。
還記得當年的三星Note 7爆炸事件嗎?那一舉騷操作把三星從安卓市場的老大拉到了"other",至今還低位徘徊。
當時三星官方給出的回覆是技術和工藝失誤。其實這個技術問題就和電池能量密度有關,當時普通手機電池能量密度爲670wh/L上下,而三星Note 7的電池卻達到730wh/L,三星的過分激進給電池埋下了隱患。
因此後來行業在電池技術、工藝上慎之又慎,也得益於新能源車帶動的電池技術、工藝發展,在能量密度-穩定性上纔有了進步,即便如此,能量密度越大,不穩定性還是會有所增加。
從數據來看,iPhone 15 Pro重187克、iPhone 15 Pro Max重221克;堆滿最頂級的元件的iPhone 16 Pro重199克、iPhone 16 Pro Max重227克,這手感重量不能說酸爽,也只能說沒法輕鬆駕馭。
現有技術的"食材"就這些,"廚師"庫克也"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喬布斯時代,無論芯片、影像系統、屏幕都是從"荒原"中大發展,攝像頭分辨率從30萬像素一路發展到500萬像素,分辨率從320*240發展到視網膜分辨率。喬布斯是有創新,但也順應了技術、產業鏈發展的潮流,那時候技術發展的空間巨大,高研發投入下產業鏈發展高歌猛進、一日千里,"一張白紙好畫江山",喬布斯儘可以揮灑審美情趣,機器性能成倍增長,而芯片、光學模組尺寸、重量保持不變或者沒增加多少,功耗還降低了。
這條"時代紅利曲線",在庫克經手蘋果的這幾年就逐步消失了,物理定律開始發揮其巨大的影響力,無論是摩爾定律還是光學定律,都快到了現有技術水平能壓榨出的盡頭,"性能-能耗(續航)-體積(重量)"的"不可能三角",是庫克無法撼動的。
何況,自從華爲被斷供後,安卓陣營就再沒有一家能保持高研發投入的企業,整個安卓陣營都跟着高通的節奏走,高通躺在"高通稅"的溫柔鄉,賣什麼,三星、小米、OPPO、vivo等就只能買什麼,廠商微博的利潤別說支撐深入物理底層的研發,有應用性能的提升就是不錯了。
所以,與其說庫克沒有創新精神,不如說庫克站在物理定律的高牆之下,只有"扼腕嘆息"。
02
但沒有驚喜,並不意味着銷量就會撲街。
輿論普遍認爲,2021年是蘋果上一輪"超級週期"。按照用戶三年升級一次智能手機的消費習慣,加上AI加持,蘋果期待iPhone 16系列可以開啓新的一輪"超級週期"。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透露,蘋果公司已將iPhone 16系列出貨預估上調至8800—8900萬部。
除了"換機潮",蘋果的生態也是留住用戶的基礎。截至2023年,APP Stone已經創造了2600億美元的開發者收入,是全球最大的數字內容市場,這幫助蘋果建立了龐大的生態系統,老用戶很難離開這個生態轉投安卓生態。
蘋果爲開發者搭建起了觸達消費者的生態系統和硬件設備,還提供了運行、安全保障等服務,自己也獲益匪淺。據Sensor Tower統計,2023年蘋果在全球APP Store賺取的抽成收入大約爲223.4億美元,中國市場收入超過400億元。
這就是"蘋果稅"。2017年,如日中天的蘋果推出了非常霸道的應用服務條款。蘋果App Store內,年收入在100萬美元以上的應用,蘋果將收取30%的數字內容消費分成,對100萬美元以下的中小開發者,抽成比例則爲15%。
蘋果過於強勢的姿態讓一些小型開發者對iOS生態望而卻步,也有的公司選擇轉移成本,應用內兩套價格體系並行,即蘋果用戶購買服務的價格要高於安卓系統用戶,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
在發展期,這套"雙標"還能維繫。一旦增長進入瓶頸期,降本增效成了要緊事,區別對待對消費的抑制就會快速暴露出來,企業的不滿情緒也在迅速積聚。
小型企業沒有實力把蘋果拉回到談判桌上,還是得巨頭出手。
小遊戲、短劇行業在這兩年得到爆發式增長。騰訊二季度財報顯示,微信小遊戲的月活用戶達5億人,小遊戲總流水同比增長超30%。小遊戲平臺已累計服務超過40萬人次的開發者,其中240多款遊戲季度流水超過千萬,小遊戲已經成爲電子消費重要增長點。
據業內透露,微信小遊戲安卓端流水分成爲在60%至70%,iOS端還沒有分成,遊戲廠商收入爲100%。蘋果認爲,微信小遊戲內購未接入App Store的應用內支付渠道,致使自己損失了高額的抽成。
今年5月,坊間傳聞蘋果向騰訊和微信發出警告,要求其移除微信小程序和抖音中繞過蘋果支付體系的鏈接。
"在遊戲產業或數字內容產業與應用商店之間,存在天然的緊張關係。"
8月,騰訊首席戰略官詹姆斯·米切爾在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表示騰訊正在和蘋果對"蘋果稅"進行商討,他強調:"騰訊希望以經濟上可持續,同時也公平的條件來實現這一目標。"
隨後,"iPhone 16可能不支持微信""蘋果微信要求用戶‘二選一’"的傳聞在社交媒體上持續發酵。
實際上,七年前騰訊就和蘋果大打過一場。
彼時,蘋果認爲微信公衆號的讚賞功能應當歸入應用內購買,應當徵收"蘋果稅"。隨後,微信官方發文表示無法答應蘋果"無理要求",因而直接關閉了iOS端的讚賞功能。在高管多輪碰面後,2018年蘋果應用商店接入微信支付、微信iOS端恢復讚賞功能。
某種程度上,雙方是擱置了爭議,但是沒有解決矛盾。
跟據騰訊財報,微信月活用戶數量已超過10.5億,微信對國人的重要性早已超越了社交平臺,完全可以看作是"生活必需品"。
如果真的要求"二選一"的話,由於微信的替代品在中國市場短期內完全找不到,即使用戶再捨不得蘋果生態,也會猶豫觀望,先不更新iPhone,因此,蘋果在中國市場暫時沒有跟騰訊"魚死網破"的底氣。
儘管鬧得沸沸揚揚,但兩邊都沒有下死手的必要性,更像是想要在博弈中佔據上風製造輿論優勢。
隨着iOS最新版上線,蘋果手機停止支持微信的傳聞也不攻自破。
在秋季發佈會上,蘋果在演示iPhone16系列時展示了騰訊天美工作室最新遊戲《王者榮耀:世界》,間接彰顯雙方合作關係仍密切。
這是庫克在中國撞上的獨特的"微信生態之牆"。
03
中國市場是全球不是第一也是第二活躍的移動互聯網市場,本土APP坐擁上億乃至十億級用戶,自然有跟蘋果叫板的底氣,所以本着"和氣生財"的生意態度,公司之間就協商解決了。
而在有着數億用戶的歐洲,因爲本土科技企業能力羸弱,跟強大的蘋果沒法博弈,所以往往是政府出面幫助本土科技企業硬槓蘋果。
雖然國內常把歐美並列,但是歐盟和美國在數字市場發展上的觀念並不一致,歐盟明顯偏向管,北美市場偏向放。作爲全球最大的音樂流媒體服務提供商,Spotify是少數並非發源自北美市場的歐美互聯網應用巨頭。隨着用戶數量的增長,Spotify和蘋果的矛盾持續升級。
2019年,這家瑞典公司向歐盟委員會投訴蘋果,指控其利用App Store的主導地位進行不公平競爭,箭頭直指"蘋果稅"。
2023年3月,歐盟委員會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反壟斷裁決,認定蘋果對App Store內應用內購買收取高額佣金的行爲限制了市場競爭。在經歷了長期協商後,蘋果允許Spotify向歐盟用戶顯示訂閱費用信息。不過,Spotify還是無法分享網站鏈接,如果用戶用超鏈接開通會員仍需要支付27%的"蘋果稅",Spotify只能以文字形式引導用戶到官方網站開通服務。
今年7月,蘋果提出了允許競爭對手使用蘋果"Tap to Pay"(NFC)的方案,增加消費者在移動支付方面的選擇。隨後,蘋果向歐盟支付了18.4億歐元的罰款,給長達四年的反壟斷調查畫上了暫時的句號。
這是蘋果撞上的"反壟斷之牆",不得不低頭。
目前,歐盟的應用開發者的向蘋果支付的抽成降到了17%的佣金,且對大多數開發則,1年後抽成比例將進一步下降至10%。
蘋果讓步的效果立竿見影。根據二季度財報,Spotify營收38.1億歐元,營業利潤2.66億歐元,創了歷史新高。
面對歐盟搞的"反壟斷之牆",強如蘋果也得遵守基本法,跑得再快也沒用。作爲對比,騰訊二季度營業收入1611億元,淨利潤573億元。從體量上,騰訊遠超Spotify,而遊戲業務的數字服務收支規模遠勝流媒體訂閱。Spotify在歐盟的幫助下把"蘋果稅"打下來,騰訊爲什麼就只能獨自應對蘋果呢?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相比起Spotify在音樂流媒體服務的地位,微信坐擁10億用戶,本身也是個平臺,也抽傭,並且在國內市場沒有同類型、大致體量的競對,要反壟斷一視同仁的話,那局面可就不好說了。
當然了,歐盟帶了個頭,各國數字科技領域反壟斷法案會不會跟進,就成了有意思的問題。這股針對大型科技公司的反壟斷浪潮,不止在歐洲,在美國乃至在我國,都日趨明顯。
目前,在反壟斷調查和輿論施壓下,蘋果在美國地區的抽成比例也從30%下降到了27%。作爲第二大市場的中國卻是蘋果交易抽成費率最高的市場,這顯然值得商榷的。
雖然蘋果也可以拿出種種說辭,比如在中國市場無法認定自己有歐美市場的壟斷地位,抽傭只是正常的商業行爲。但在信息如此暢達、國際交流如此頻繁的時代,對不同區域的區別對待,越來越遭到質疑。
從輿論來看,國內開發者普遍支持騰訊"硬鋼"蘋果,要是"蘋果稅"真能被騰訊打下去,大家都樂見其成。
但也有業內抱有消極預期,如果雙方談判的結果是開發者和平臺各自承擔一部分,那很有可能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結局——iOS端提高價格。
財大氣粗的騰訊並不會因爲一兩款iOS端的變動受到很大影響,可是對中小開發者而言,提高價格造成的用戶流失可能會直接關係到公司的存亡,因此也有開發者寧肯維持現在的模糊狀態。
重新商議"蘋果稅"也可以爲步入AI時代制定出新的行業規則。現實世界的物理定律無法改變,而AI的智能水平能否成指數級增長、功耗、成本呈指數級下降就是整個消費電子行業最期待的突破了,那決定着消費電子行業的未來。
"AI Agent"是當前科技業的熱門詞,AI智能體被視作是未來AI OS系統的最小工作單元,在PC、智能手機、自動駕駛領域等有廣泛的應用場景。今年1月,OpenAI推出GPT Store,允許用戶創建、發現和使用針對各種目的定製的GPT,標誌"AI應用商店"已經到來。
從現有的規劃看,蘋果寄希望AI功能帶來新的硬件升級潮,而構建起一套完備的AI生態需要開發者的自願涌入,消費端AI進階爲"完全體"會是一個長期且交錯的過程。
從現實情況來說,AI應用的商業模式仍不成熟,租用大模型訓練所需算力成本又極其高,多數開發者還處在"爲愛發電"狀態,付費收入有限。要是延續"三七開"的劃分傳統,即便蘋果在前期給出一定的優惠政策,缺乏大資本支持的中小型企業在AI時代更難有出頭機會,不利於市場充分競爭。
更微妙的是,蘋果有充足的資金、生態吸引AI應用開發者們投身融入蘋果生態,這是四分五裂的安卓陣營難以匹敵的,更遑論OpenAI,它自己都先融入蘋果生態了,並且在對壘微信失利後,庫克會更不會讓OpenAI做到"挾用戶以令蘋果"。
別看庫克溫文爾雅,在發佈會上常微笑用"Good Morning"開頭,他是戰勝不了物理定律,撼動不了物理定律的"嘆息之牆",也無法無視歐盟的"反壟斷之牆",但同樣,在可預見的財年裡,也沒科技公司能憾得動蘋果在業界的地位。
畢竟,在物理定律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