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 翻轉檳榔形象 王一帆打響檳榔染
王一帆從檳榔子中萃取染料,導入文創布包,讓農村產業轉型有了更多想像。(林和生攝)
檳榔曾在臺灣滋養好幾代人,但有害健康及破壞水土保持的負面形象愈顯鮮明,讓產業逐年沒落,屏東內埔客家女婿王一帆誤打誤撞將檳榔子染導入文創,一個個色彩獨特的揹包讓地方農業有了嶄新面貌,他坦言,這是一開始從未想過的附加價值。
與妻子長期從事文創產業的王一帆過去幾年總會出國採購布料,帶回臺灣加工成爲布包,在文創市集賣得紅火;沒想到幾年前遇到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讓他開始思量,與其採購他國布料,何不自己試着染布,從此開創另一條康莊大道。
就讀臺大圖資系的他笑說,查資料本來就是專長,看着妻子老家大片檳榔園,意外從文獻發現,數百年前日本就有用檳榔子當染劑,作爲貴族及武士身上穿的布料。
他先將成熟檳榔經過2個月以上日曬,取出裡頭果核後下鍋燒煮,透過熱水萃取內含的檳榔紅色素,加以媒染劑調和,經過2年時間不斷嘗試,記錄過程中的水質、溫度,所有變項、變量都掌握得宜,共蒐集超過200種以上的色票資料庫,正巧搭上近期流行的大地色系風潮,網路詢問度超高。
燒煮萃取染料的過程,空氣瀰漫一股濃濃青草香味,不少鄰居直呼,這就是農村獨有的味道。
今年參加東京禮品展,不少廠商釋出購買布料的意願,讓他從中嗅到農村產業轉型的契機,王一帆說,政府不斷鼓勵檳榔產業轉作,但在農民老化、農村缺工的情況下,難度頗高,如果能一舉導入文創產業,也許是一條可行的路。
常聽妻子分享,客莊的孩子從小就常協助長輩剪檳榔,等着盤商收購,屬於數代人的回憶,就能以不同的樣態讓產業延續。王一帆說,投入檳榔子染不單是爲了定色縫包,若有機會稍改農村風貌,甚至因此摘除檳榔污名,一定會讓這件事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