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倒退10年,連沈騰馬麗徐崢也賣不動!國產電影該如何自救?

剛剛過去的中秋檔。

三天假期,18部新片,3部重映。

數量史上最多,但總票房3.32億,觀影人次不到千萬。

從暑期檔到現在,國產院線怎麼就這表現?

爲啥?

有人說票價太貴,看不起了;

也有人說是沒有好片,不想看。

但這兩點也不是根本——假設再開放一輪票補,回到20元票價時代,觀衆的熱情立刻會回來嗎?確實缺少了好片,可爲什麼今年一些質量和過去相當的電影,票房也不如從前了?

豆瓣8.1《我們一起搖太陽》看哭不少觀衆,8.0的《走走停停》有胡歌高圓圓加盟,《從21世紀安全撤離》被部分網友奉爲年度最佳。

今年這些口碑和賣相都不錯的電影,票房還是不盡如人意。

也許。

我們不能再只是從表面找原因。

國產電影更大的憂患是——

年輕觀衆,正在和電影漸行漸遠。

要知道長久以來,國產電影市場主要是做的年輕人的生意,失去年輕人,無異於失去未來。

年輕人去哪了?

01

據貓眼專業版統計,上半年總票房對比同期下降25億,相當於2015年的水平。

觀影人次也大幅下降——

去年暑期檔高達5億,今年則是2.85億。

新片供給不足。

集齊半個內娛的《醬園弄》在重新剪輯,被認爲能掀起熱潮的《封神》第二部、《哪吒》第二部也還在準備中。

而種子選手普遍表現不佳——

主旋律《解密》,投資5億,票房3.33億。

現實故事《逆行人生》,投資2億,票房3.58億。

國漫改編的《異人之下》,投資4億,票房1.18億。

票房好的,依賴的仍然是複製經驗。

《抓娃娃》。

沈騰+馬麗組合是保障。

票房和兩年前的《獨行月球》持平。

柯汶利的《默殺》。

霸凌、性侵、復仇……

5年前的《誤殺》也是同一模式。

如果說去年,《長安三萬裡》爲國漫開拓了新題材,《孤注一擲》關注新興的網絡詐騙現象,《封神》革新了觀衆對國產魔幻的偏見。

那麼很遺憾的是,今年暑期檔沒有跑出什麼新的選手。

就算不看票房。

文藝片也缺乏亮眼的表現。

前幾年,非熱門檔期也能出現讓業界看到未來的新電影、新作者。

程耳《羅曼蒂克消亡史》,畢贛《路邊野餐》,這種作者風格強烈的文藝片,不知道多久沒見過了。

就算是疫情期間,新片供給不足,我們也能看到《揚名立萬》《愛情神話》《隱入塵煙》等等,讓青年導演出圈。

今年比較新的片——

賽博蘑菇的《從21世紀安全撤離》。

文藝混搭科幻的《負負得正》。

但。

且不說票房怎麼樣了。

這兩部的“新”,更多是視覺上的花哨。

刨開來看,也仍然是對過往的一詠三嘆——

《21世紀》緬懷90年代,而且同樣的穿越故事在導演的《李獻計歷險記》《壞未來》中重複出現過;

《負負得正》呢,好像到處在致敬王家衛……

瓶頸在於,國產片被“卡住了”。

不知道要前進到哪裡,唯一能做的就是仿照過去。

而這條路,也只會越走越窄。

前段時間Sir寫的消失的港片不就是先例,懷舊,重複,然後失效。

從春節檔到暑期檔,大多是爲檔期定製的劇情片,缺乏能夠發揮出銀幕價值的工業大片。

走進電影院,很多時候只是爲了笑一笑、追追星、緬懷一下青春。

再也沒有一部討論度高到讓你覺得,“不看,我就奧特了”的電影。

國產電影,明明還在生長期。

心態上卻已經提早進入中年危機。

年輕人,怎麼會回到電影院?

02

這幾年,流行一個說法:中國觀衆已經不愛看好萊塢了。

確實。

去年的票房前十被國產片全面佔據,看不到了一部引進片的影子。

不可否認,好萊塢也在面臨原創枯竭、流媒體攪局的危機。

今年,維倫·紐瓦還表示擔憂,他的《沙丘2》票房僅僅2.8億美元,卻連續3個月佔據北美票房冠軍,是否市場過於冷清了。

可沒多久,火爆新片就來了——

《頭腦特工隊2》6.5億美元。

《死侍與金剛狼》《小黃人4》也超越了《沙丘2》。

而且比起嚴肅宏偉的《沙丘2》,全都是更受青少年歡迎的題材。

國內年輕人想看的是什麼呢?

《流浪地球》肯定算,可下一部,排到了2027。

曾經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時,我們稱之爲國產科幻元年。

但到現在,國產科幻能拿得出手的,還是隻有這一個。

看看今年的大片。

投資3.6億,將20年前IP重啓的《傳說》。

打戲降級,科技來湊。

27歲的成龍,是用AI捏的,本人並未參演,打戲據說也是替身代爲完成。

最終票房不到8000萬,血虧。

電影工業沒有next level,劇情還炒冷飯,觀衆能買單就怪了。

銀幕上只剩下老人。

明顯能看到,他們的創作力早已不復當年,也無法捕捉新的題材和趨勢。

只能走樣地重複過往的年輕。

創新在哪呢?

在今年。

整個市場都對創新充滿了懷疑,試錯成本高,於是新導演還是老導演,商業大片還是文藝片,大家最看重的頭一件事就是——

穩固基本盤。

在待映新片中,徐克的《射鵰英雄傳》迴歸武俠。

邵藝輝的《好東西》看上去打算再造一款《愛情神話》。

畢贛的上一部《地球最後的夜晚》有湯唯,新片《狂野時代》請來舒淇,都是文藝女神的奇幻愛情。

管虎的《東極島》,戰爭+人性+民族熱血,能否重現《八佰》的風采?

沒錯。

當外部不確定性升高時,不如回到舒適區,做自己最有把握的事。

但遺憾的也是——

我們在未來這一年裡,還能期待多少橫空出世的驚喜?

前不久,賈樟柯一段話出圈了。

他說,國產銀幕八萬多塊,但一年引進的電影,還遠遠無法滿足影院需求和影迷胃口。

這就如同逆水行舟。

當別的地方都在試圖創新和突破時。

我們再想維持基本盤,又能維持多久?

03

今年也有令人欣慰的跡象——

引進標準,好像放寬了。

最先嚐到甜頭的,是在臺灣地區只有千萬票房、口碑反響平平的《周處除三害》,延遲一年抵達大陸,居然還能拿下5個億,討論度也是國民級。

緊接着。

暑期檔的尾聲,原本打算走個過場的《異形:奪命艦》,居然因爲家長舉報的話題意外地反向蹭了一波熱度,成功救場,7.6億的票房,超過了北美,成爲全世界第一大票倉。

但這兩部片在中國市場的反常成功。

最重要的關鍵詞,其實還不是“尺度”。

而是新鮮。

在國產院線裡。

你多久沒見過——

屠殺、邪教、真·恐怖元素?

你要說這兩部片有多好?

其實和它們的同類型相比,都不算特別出色。

但在我們這,就太稀缺。

這或許才說明了,我們和其他影視創作環境的距離。

今年夏天,整個文娛圈都被一隻猴子引爆了。

中國第一部3A遊戲大作,《黑神話悟空》收入已經超過67億元,毫無疑問是今年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輸出標杆。

但《黑神話》的成功。

不是大家所說的,老祖宗的東西太牛了。

畢竟老祖宗的東西一直在,每年“致敬”的作品這麼多,可爲什麼爆的寥寥無幾呢?

在Sir看來。

不是舊的東西俘獲了人心。

而是最熱血、最鮮活的創造力,又一次的勝利。

一羣心高氣傲的取經人,用了七年的時間,走出了一條沒人敢走的創作之路。

不只是遊戲中藏了幾種結局的劇情。

就是片尾的哲理動畫,就有二維手繪、水墨畫、定格動畫等多種風格,每完成一個章節,都是一場審美盛宴。

講故事的水平,也完全是電影級別。

趕考路中,慈悲的書生救下了受傷的狐狸。

夢裡,他看見了自己高中狀元,狐狸化身成美女,他和她喜結良緣,兒女成羣。

可夢的結尾。

卻是當上了大官的老年書生,某日發現家裡異常安靜。

原來,妻子變回了狐狸。

她滿口是血,嘴裡還叼着小孩的骨頭……

夢醒了。

下一個鏡頭,陽光普照。

書生重新上路。

狐狸呢?

已經變成了狐毛圍脖。

或許。

今天讓電影人感到焦慮的,不是一隻被反覆取材的猴子,怎麼搶了電影的熱度。

而是——

爲什麼今天的國產遊戲劇情,甚至只是一個彩蛋動畫的編劇水平,就可以秒殺國產銀幕的兩個小時?

爲什麼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煩的猴哥,通過遊戲製作的裝扮,可以引爆世界,成爲現象級潮流符號?

不是電影行業衰落了,不如遊戲了。

而是遊戲人的心氣、膽識和生命力,已經超過了今天的電影人。

幾年前,路陽和烏爾善有一次行業對談,當時他們都提到,中國電影工業升級的艱難——

搞特效的人才,都被遊戲公司挖走了。

而今天,《黑神話》的爆紅告訴我們——

或許會講故事的編劇人才,也快要被遊戲行業挖走了。

如果電影行業,還習慣性地活在過去的榮光裡,以爲玩一下資本遊戲,說幾句誇誇套話,就能賺到盆滿鉢滿。

如果創作者不誠實面對時代情緒,只是飲鴆止渴地複製過去的爆款經驗,把電影當成產品,卻不去理解新的觀衆需求。

那麼。

恐怕我們將來在影院裡看的,不只是高清修復的老片。

還有:

體育直播、遊戲直播、帶貨直播。

以及。

電影自己的替品——

電影解說。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很可能是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