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舞+現代舞,可以很法也可以很中|中法六十年

突破藩籬,舞動無界。

中法兩國擁有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蘊。法國以浪漫多元聞名,中國以優雅深邃著稱。這兩種文化魅力在奧運會開幕式上得以生動展現:巴黎奧運會的塞納河開幕式彰顯了法國的想象力與浪漫氣息,北京奧運會的宏大規模和精湛編排則展示了中國的文化積澱和組織能力。正是這種獨特與多元,使中法文化交流成爲一片沃土,兩國在文學、藝術、手工藝等領域交融互鑑,孕育新的文化表達。

站在中法建交60 週年的歷史節點,COSMO 邀請兩國舞蹈領域的中堅力量展開跨國對話,激發智慧碰撞與創意共鳴。

2024年,霹靂舞成爲正式比賽項目亮相巴黎奧運會。法國霹靂舞年度冠軍BEE D和法國霹靂舞國家隊隊員Kami,攜霹靂舞作品《背水一戰》在北京、上海巡演。由於Kami排練時意外受傷,來自謝欣舞蹈劇場的中國舞者張妍臨時代替Kami的位置,成爲主舞。突發情況之下,中法兩國的舞者在語言不通、文化不同、舞蹈根基有差異的基礎上緊急排練,十分考驗他們的文化融合能力和相互理解的意願。

BEE D曾說,霹靂舞是一個要求舞者有開放思維的舞種,他和Kami一直嘗試如何在保留霹靂舞技巧的基礎上,與現代舞等其他舞種融合,使霹靂舞從街頭走進劇場,從歐洲走到世界各地。與此同時,謝欣舞蹈劇場一直致力於搭建國際現代舞交流的平臺,每年邀請國際知名的編舞家來到中國共同創作全新作品,謝欣舞蹈團在海外也是各大藝術節常客,國際巡演不斷。

BEE D、Kami和張妍都是根植於本國文化,同時又具有國際視野的舞者,COSMO邀請他們共同分享在這場極限舞蹈碰撞中,如何實現中法文化的共融和相互理解。

Dialogue

Kami & BEE D張妍

Kami&BEE D:作爲法國人,我們很多人是看中國功夫電影長大的,對我們來說,中國文化不僅不陌生,而且令人嚮往。我們去年看了武術和舞蹈融合的舞劇《詠春》,在歐洲沒有這種演出,我們超級喜歡。這次在上海巡演,雖然時間緊張,我們還是上了《武當太極28式》的課程,和師父請教了半天,還過了過“招”。我們還把“太極”的動作融入表演的肢體元素中,現場觀衆的反響很好,我們也很高興。

張妍:我很欣賞你們將一些不屬於“街舞的元素”巧妙地融匯在作品的語境裡,讓作品有豐富的層次。霹靂舞本身就是一種街頭多元融合的舞種。這次“極限挑戰”的救場經歷讓我感受到只要心態足夠開放與強大,就會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我是學中國古典舞出身,後來轉跳現代舞,我的肢體表現方式和霹靂舞是有很大差別的,何況《背水一戰》是個非常成熟的作品,在排練的時候,我壓力不小。但你們一直鼓勵我嘗試,還根據我的特點調整編舞。就是這種開放與信任,讓《背水一戰》永遠有新鮮感和年輕感。我非常開心可以得到你們的信任和支持。

Kami&BEE D:開放是交流的基本心態。我們有很多機會到世界各地參加比賽或者演出,見到各式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在墨西哥和美國邊境,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堵牆兩邊的不同生活方式,於是創作了《背水一戰》這個作品。當時我們對自己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把侷限再向外推一下,會怎麼樣?” 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一方面在尋找表演的侷限並努力突破,另一方面在巡演中嘗試打破文化的侷限,實現交融。例如,霹靂舞天然是從地面發力的舞蹈,但《背水一戰》打破這個侷限,以“牆”爲舞蹈的發力點。我們也帶着這個作品,來到了中國,這都是對侷限的突破方式。

張妍:舞蹈本身就是一種突破語言侷限的藝術。雖然我們的語言不是很相通,但是作爲舞者,常常一個眼神、一個手勢,我馬上就能感受到你們想表達什麼。而且有的時候,人們在用語言時使用了太多敬語和修飾詞,還不如肢體表達得清楚。因此我感受到,身體是最誠實的語言。

Kami&BEE D:是的。在這個表演中,我們想探討的不僅是物理邊界,還有心理邊界。也許我們沒有性別、種族、身高等心理上的侷限,物理邊界就不會存在。牆也是一個迷宮,有時你想去某個地方,但生活會把你帶往別處。你必須接受並讓生活引導你。

張妍:順其自然,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部分,只是我們現代人很多時候做不到。在這次密集的排練中,我最大的收穫是在表演中,化繁爲簡,“少就是多”,不要刻意控場。我發現當表演者不夠自信的時候,往往想要更多的掌控感,於是就多了很多不必要的動作。每次你們都會說:Too much,too much !因爲動作語言過於“滿”或“多”時,表達重心反而會被削弱。

Kami&BEE D:這次和你合作,真的是彼此學習的過程。在此之前,我們也和很多中國舞蹈家合作過,不管舞臺管理方式多麼不同,專業舞者都是不容易的。我們也想知道,作爲中國舞者,你們的夢想和堅持是什麼?

張妍:談夢想比較抽象。讓大家真正成爲“舞者”的那份堅持,全世界都是一樣的,就是“愛 ”— 不夠愛,就沒有對疼痛的忍耐、對一個動作反覆練習的耐心,十幾年對舞臺的信任。不管在哪種文化裡,人還是人,愛還是愛。

原文刊載於《時尚COSMO》9月刊

策劃:朱瑾

編輯:聶麗平、若菲

文: 張令芸

視覺:卞玉清

排版:餅餅

設計:姜黑勒久

攝影:艾欣、胡一帆、Antoine Lippens、胡佳蔭

部分圖片:視覺中國

編輯助理:徐紫瑞、魏浩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