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淵:我一生受國家教育 但沒有一天爲國家服務
前臺大校長、經濟學家孫震。(本報資料照片)
孫震新書《等閒識得東風面:當亞當.史密斯遇見孔子》(天下文化)
蔣院長宣佈十項重要建設後,又指示行政院秘書長費驊研究下一階段臺灣應發展的產業。費驊和他上海交通大學同學、交通部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商量後,邀請另外一位上海交大同學、美國RCA研究部主任潘文淵來臺獻策。潘先生來到臺灣後,由方先生陪同考察臺灣工業發展的情形。
一九七四年二月七日,費驊邀請了經濟部長孫運璇、交通部長高玉樹、交通部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兆振,以及方賢齊和潘文淵,賓主共七人,在臺北巿南陽街小欣欣豆漿店舉行早餐會。潘先生在會中報告,他發現臺灣的電子錶工廠和電子計算機工廠如雨後春筍發展。這些工廠都是進口「積體電路」(IC)在臺灣裝配,而IC是所有電子產品的核心零件。他建議以電子錶爲載具,從美國引進技術,在國內研製積體電路,以積體電路爲基礎發展電子工業,將勞力密集的電子工業發展爲技術密集的科技產業,美國有很多華人專家,可以組成顧問委員會予以協助。與會的人都同意潘文淵的意見,而經濟部長孫運璇更爲積極,希望潘先生返美后徵求旅美專家意見,再來臺灣提出建議。
一九七四年七月,潘文淵再度來臺,在圓山飯店從七月十二日到二十一日「閉關」十日,撰寫他的「積體電路計劃草案」,於二十二日送交經濟部孫部長。孫部長於二十六日下午二時召開專案會議,邀集經濟、交通兩部有關官員、學者與業界代表,經過三小時討論,於下午五時結束,孫部長做出五點結論:
(1)全力推動積體電路工業發展;
(2)請潘文淵儘快在美成立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協助國內發展電子工業;
(3)國內事宜由方賢齊負責聯繫接洽;
(4)由工業技術研究院負責計劃執行;
(5)所需經費一千萬美元由孫部長負責籌措。
一九七四年九月一日,工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發展中心,由交通部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擔任主任,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胡定華出任副主任,負責計劃執行。胡定華畢業於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碩士,美國密蘇里大學電機工程博士。他在交大同時兼任半導體中心主任。由於當時無論康寶煌、王兆振或方賢齊都不是積體電路專家,所以胡定華以副主任成爲這個計劃的實際負責人。他生於一九四三年,這年只有三十一歲。
十月二十六日孫部長在美國潘文淵府邀宴海外學人夫婦,組成「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由潘文淵擔任召集人。潘先生爲協助臺灣發展積體電路,避免利益衝突,自他服務的RCA提前退休,夫人亦配合辭去在紐澤西的永任教職。TAC的委員利用公餘私人時間,協助工研院技術發展工作;他們和潘先生都義務爲中華民國服務,沒有一個人接受臺灣的報酬。
潘文淵決定從RCA提前退休,說了一句話讓我十分感動。潘先生說:「我一生受國家教育,但沒有一天爲國家服務,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一九七六年三月五日,工研院與RCA簽訂《積體電路技術授權合約》。四月二十六日開始分兩批選送年輕工程師到美國RCA各地工廠接受實務訓練,第一批十九人,第二批十七人,合計三十六人,包括自美返國的楊丁元、史欽泰、章青駒在內,都由胡定華面試選定,他們當時大致都不到三十歲。後來大都成爲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將帥,爲臺灣的科技產業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我記得胡定華在工研院舉辦積體電路技術引進二十五週年的紀念會中致詞時說:「這些人現在都有了一些財富,可能到第三代也用不完,可是他們當年沒有一個人心中想到錢。」
一九七六年七月,工研院興建積體電路示範工廠,一九七七年十月落成。孫部長在落成典禮上說:「此示範工廠之完成,象徵臺灣電子工業擺脫以往裝配型態,邁向技術密集型態。」示範工廠由史欽泰擔任廠長。
一九七九年四月,電子工業發展中心升格爲電子工業研究所,由胡定華擔任所長。下設積體電路發展中心和電腦技術發展中心,分別由史欽泰和楊丁元擔任主任。一九七九年九月,電子所籌設聯華電子公司,移轉技術。一九八○年五月,聯華電子公司成立。這年行政院在新竹成立科學工業園區,聯電成爲入駐園區的第一批公司。
一九八三年七月,電子所提出「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計劃」,提升設計與製造能力。這個計劃雖然一波三折,遲至第二年才由政府批准,但研究工作一直在進行。一九八五年八月張忠謀出任工研院院長,不久開始籌設「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如今臺灣半導體相關公司林立,積體電路技術領先世界,逼近奈米極限,已成爲世界科技產業的重鎮。(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