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付巧妹、肖百龍導師紛紛獲得諾貝爾獎,學生獲獎還有多遠

10月4日下午,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名單公佈,三位科學家獲得榮譽,其中最受關注的奧地利量子論物理學家安東·塞林格,因爲他不僅是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也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的導師。

在10月3日下午公佈的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瑞典科學家、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教授斯萬特·帕博一人獨享,他也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付巧妹的導師。

而在2021年10月4日公佈的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中,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亞斯克裡普斯研究所雅頓·帕塔普蒂安成爲兩名得主之一,清華大學藥學院副院長肖百龍是他的學生,2007-2012年肖百龍在這個研究所從事神經科學博士後研究,導師就是帕塔普蒂安。

於是,越來越多的網友關心,“潘建偉的老師獲得諾貝爾獎,爲何沒有潘建偉?”導師都獲獎了,還有學生的機會嗎?像潘建偉、薛其坤等知名物理學家都爲量子力學作出了巨大貢獻,爲何諾獎名單上沒有他們的名字?

衆所周知,1901年起開始頒發的諾貝爾獎包括5個獎項: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在上述領域“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尤其在物理學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等自然科學領域,偏重的是從無到有,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0,更側重於基礎原創領域,如果是應用領域則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以量子力學領域爲例,今年獲得物理學獎的三位科學家是通過利用糾纏的量子態進行了突破性實驗,爲之後基於量子信息進行各項研究和技術應用奠定了基礎,而潘建偉院士從事的“墨子號”通信以及計算等,主要是應用領域,而不是真正的全球首創。

而他的導師塞林格教授,近20年來,積極推動中奧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團隊合作參與了中科院主導的洲際量子通信實驗,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的巨大前景,在獲獎介紹中,專門提到了量子技術在中國的衛星通信研究中有超距作用的應用。

同樣,付巧妹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師從帕博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時,被帕博稱爲“我的最優秀學生之一” ,付巧妹的研究確立了我國在古DNA與古人類學研究領域強有力的國際地位,並選爲“中國十大科學之星”之一,但他的導師帕玻則開創性研究催生了一門全新的學科:古基因組學。

於是,又回到了一個大家關心了幾十年的話題,中國科學家何時獲得諾貝爾獎(主要指自然科學領域),對此,肖百龍教授對此充滿希望,他認爲,過去的10年見,中國的科學研究飛快發展,在這樣的趨勢下,在未來,中國人可以做出很多重大的科學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