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離亂故事 讓傷痕有出口

《離亂之歌》映後座談,左起公視紀錄觀點製作人蘇啓禎、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作家張曉風、嚮明、隱地、王健壯、《離亂之歌》導演齊怡、劉佩怡。(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導演齊怡、劉佩怡合力拍攝紀錄片《離亂之歌》,刻劃1949年渡海遷臺世代的流離人生,而片裡的父親角色,大多是處於沉默狀態,齊怡表示,「那是一個時代的傷痕,不只是苦難,因爲傷得很重,所以變得沉默。」

齊怡表示,「歷史有很多轉折和間隙,就是傷痕存在的地方,如果沒有一個出口可以抒發出來,就會跟着人一輩子。」齊怡表示,傷痕也是可貴的,「很多眼前無路的答案,都是在傷痕裡面,這些作家透過文學將傷痕記錄下來,成爲很好的紓解和養分,這樣的自我轉化,成爲獻給土地的珍貴禮物。」

齊怡表示,她也是外省二代,經常拍攝影片的她,鮮少有機會把鏡頭對向自己的家人,看自己的故事,一直到父親離開了、母親失憶了,她帶着「贖罪」的心理拍攝這部作品,「歷史就是我們來的地方,裡面有很多空白,如果我們不認真面對、跨越這些空白,沒有進一步回憶和反省,我們前行的路上怎麼可能走得精準而長久?這是我們製作這部作品很大的自我期許和要求。希望留下這些父執輩的身影,讓我們有所依歸,也讓我們更勇敢。」

劉佩怡是外省第三代,她表示,她的爺爺奶奶還沒有等到開放探親就已經先離開了,姥姥和姥爺則是在離開前有返鄉過一次,「現在我的爸媽也七十幾歲了,拍攝這部作品,對我而言也別具意義,我一直到要播映了才讓他們知道,希望這影片對他們也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