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籲自建晶圓廠 降低亞洲依賴
德國智庫「外交政策協會」最近發佈報告稱,晶片的工業化生產集中在亞洲企業手中:韓國三星、日本東芝、臺灣台積電,而臺積電在最先進晶片的生產中更佔據領先地位。圖爲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的一家科技公司內,工作人員在查看晶圓。(中新社)
歐盟8日公佈《歐洲晶片法案》(EU Chips Act),計劃投資430億歐元確保晶片供應穩定,減少對亞洲的依賴,以避免潛在的地緣政治風險。歐盟負責內部市場業務的執行委員布勒東(Thierry Breton)9日舉臺灣爲例強調,如果臺灣不再出口半導體,全世界的工廠會在3周內停止運作。
據《自由比利時報》報導,布勒東指出,歐盟一半以上的晶片需求依賴臺灣,因此存在重大經濟風險。例如若臺海爆發軍事衝突,便會帶來「產業災難」。他警告說,「如果臺灣無法再出口(半導體),全球幾乎所有的工廠都會在3周內停止運作。」
布勒東接受德國《法蘭克福廣訊報》訪問時也表示,歐洲若想成爲領先的市場,有必要興建2至4座大型晶圓廠。他稱,歐盟對5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尤其感興趣,並預期很快就會有大廠宣佈投資。布勒東說,歐洲生產20奈米以上成熟製程晶片,但未來市場需要的是5奈米以下製程晶片,而後者卻由美國和亞洲瓜分,這樣的國際分工令人無法接受。
德國智庫「外交政策協會」最近發佈報告稱,歐盟在半導體技術領域的地位顯然是脆弱的。例如,美國公司在晶片生產軟體市場幾乎佔據壟斷地位,提供必要設備的公司亦是美國的。晶片的工業化生產則集中在亞洲企業手中:韓國三星、日本東芝、臺灣台積電,而臺積電在最先進晶片的生產中更佔據領先地位。另外,晶片的測試和封裝也主要外包給中國企業。
歐洲在生產光刻設備方面具有一定的實力,荷蘭ASML在該市場上擁有近乎壟斷的地位。然而,由於歐洲沒有能力建立完整的晶片生產週期,它還要依賴於自身無法左右的全球市場狀況。除非加強半導體業的國際合作,歐盟纔可以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