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復刻上百件文物,啓示博物館文創仍需開“腦洞”

虎形枕、秋操杯……近日,熱愛逛博物館的溫州市民周女士用黏土複製出多個博物館的經典文物,並將自己的“黏土文物”博物館發佈到社交平臺上,引發了網友熱議。

圖據北京青年報

周女士表示,自己曾被一家博物館展覽的秋操杯所吸引,想買一個相關的文創,但在博物館沒有找到,就想到手工做一個複製品。在複製文物前,她會先去查閱文物的詳細資料,瞭解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和製作工藝等,也會到博物館親眼去感受文物的魅力。目前,她已經制作了100多件文物複製品,原文物的時代從新石器時代持續至清朝,包括青銅器、漆器、唐三彩等。

如今,博物館文創方興未艾,大大小小的文博機構幾乎都有自己的文創商店。印着鎮館之寶、博物館logo的帆布包、T恤衫、冰箱貼等,也成爲其中的“標配”。但千篇一律的設計難免會讓人感到視覺疲勞,長此以往,便少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驚喜感。另一方面,正如周女士“買不到相關文創只能自己復刻”的故事所啓示的,隨着遊客的鑑賞能力和美學旨趣逐漸提高,他們對博物館文創也會有更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因此,從市場和觀衆的視角看,博物館文創仍有不少值得挖掘潛力、大開“腦洞”之處。

就拿最常見的冰箱貼來說,如今各家文博機構雖然都推出了特色冰箱貼,卻總給人一種“一個流水線做出來”的既視感,區別只在於地點、名稱和意象上的簡單替換。動輒五六十元的單品價格,疊加創新乏力的設計,就越來越難讓人產生買單的衝動。在這方面,一些先行者的探索值得借鑑。

比如,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推出了“天宮藻井冰箱貼”,通過層層疊疊的精巧設計,用紀念品還原了文物本身的營造匠心和華美樣貌。國家博物館推出的“鳳冠冰箱貼”,復刻了明朝孝端皇后鳳冠,通過還原博鬢的細節和搖曳的步搖,讓人得以領略鳳冠霞帔之美。這些超越了“塑料感”的文創產品,也因此成爲備受關注的“斷貨王”,被網友戲稱“已經進入next level”了。

此前,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醜萌”銅奔馬、麻辣燙玩偶等文創產品,也實現了對經典文物和飲食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增添了遊客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將人們的“情緒價值拉滿”。

很多時候,文博機構並不缺乏推出文創產品的內容要素。只要有心,每一件館藏文物、每一個展覽背後,都有值得延伸探索的文化資源。文創產品要進一步發展,還需走出簡單印個logo、放上經典圖案等流水線式的製作範式,以更具創新性和工匠精神的態度,發掘出更多可能性。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對文物本身的一種致敬,能夠讓展館玻璃窗背後的文物真正“活”起來。

與此同時,文創產品的設計不能“自說自話”。面對人們更爲多元化的需求,文博機構不妨秉持開放包容的姿態,多聽聽遊客的喜好和心聲,並將其融入後續的文創產品設計中。類似周女士的復刻做法,就可以被納入文博機構的探索視野中。比如,同“腦洞大開”、創意十足的遊客展開合作,推出聯名款作品;也可以推出體驗式的手作復刻文物服務,讓參觀者在親手製作的同時深入瞭解文物的精巧匠心。

文創領域的發展還有無限可能。隨着遊客的審美水平和消費需求晉階,文創產品只有走出同質化模式,不斷探索新的路徑,才能持續煥發活力,真正“戳中”遊客的心。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