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漁輸陸卡關 跨部會馳援

經濟部2023年三招助業者拓銷海外市場

中國大陸上週以註冊申報程序未完備爲理由,禁止臺灣秋刀魚等水產品,以及臺灣啤酒、金門高粱等飲品進口,這是近三年來第六次禁止臺灣產品輸入,經濟部與農委會攜手,將斥資12億元,將國產農漁畜產品加工、凍儲、與多元加工,透過各式拓銷活動分散市場、降低大陸禁令帶來的貿易障礙。

農委會官員表示,因輸中註冊受影響之我國水產品包括秋刀魚、午仔魚、魷魚、鰹魚等水產品,多爲遠洋漁船撈捕漁產,爲保障漁民權益,農委會已着研擬相關因應措施、預計斥資10億元,協助開拓大陸以外其他國家市場、轉赴大陸以外的其他國家加工、進行凍儲、甚至媒合凍儲場所與補貼凍儲費用,及後續多元加工,並加強國內行銷。

常態編列貿易推廣經費

經濟部今年投入2億元推動「臺灣食品全球GO」、開發出17億潛在商機。經濟部長王美花暗示,明年「食品GO」會再繼續,甚至會加入農產品,讓產品可分散、去更多市場、擴大國際行銷。

經濟部官員補充,目前規劃明年會繼續進行這項計劃,未來變成常態工作、會以貿易推廣經費繼續食品外銷拓銷工作,預計預算規模將不低於今年2億元,爲了因應大陸突然出現貿易障礙,這些被禁的品項也會被納入外銷拓銷活動。

「特別待遇」業者吃不消

中國大陸近年來以註冊制度爲由,不僅要求對臺灣各式產品祭出特別待遇,要求需提早一年補件。攤開近三年來大陸禁止臺灣農漁畜產品事件,最早是大陸於2021年1月以萊克多巴胺爲由、禁止臺灣豬輸入;同年3月以驗出介殼蟲爲由,禁止臺灣鳳梨,同年9月禁止臺灣蓮霧、釋迦。

到了2022年6月,以驗出禁用藥物爲由,禁止臺灣石斑魚進口,更以冷凍外包裝驗出新冠病毒爲理由,禁止臺灣冷凍白帶魚進口一週;同年8月以害蟲、農藥殘留、包裝驗出新冠病毒爲由,禁止臺灣甘橘類水果與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進口;同年12月再度以關稅註冊登記新制,暫停臺灣178家水產品輸入。

行政院經貿辦日前指出,WTO相關委員會並未認可中國大陸的食品登記制度,在國際引起爭議。各國提出大陸制度產品範圍過大、無明確審查方法且無科學評斷;作業程序冗長,登記制度過於複雜;時間倉促未提供緩衝期;未建立官方單一諮詢窗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