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百萬裡最土的人,都住在海淀

和很多在海淀生活過的人一樣,一旦離開這裡,再回去的時候,就能在一瞬間感受到海淀的奇特魔力——就像打了鎮定劑,但前提是,你必須要先離開這裡。

就像離開了故鄉纔看清故鄉的面貌一樣,離開了海淀才知道海淀的好。這種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好,而是一種四處洋溢着的靜謐感。和鬧騰的朝陽、傳統的東西城以及市民化的南城不同,海淀有着十足的知識分子風,這種風格是由知識分子塑造出的某種切切實實的質樸格調。網絡上對這種格調的解釋是:“海淀人的體面不是穿搭給的,他們的奢侈品是戶口、畢業院校,還有工作單位。”

海淀以土聞名。(圖/網絡)

不可否認,海淀以土聞名。地鐵裡無邊無際的格子衫、黑框眼鏡、雙肩包以及優衣庫黑色羽絨服讓這裡成爲北京最沒有穿搭焦慮的熱土。有人說,“如果海淀人在通勤高峰期的地鐵裡和朋友走散,那他們很難再找到彼此”。這兒可沒有以豪奢著稱的王府中環和SKP,西邊人最熱衷的商場不過是有着城鄉接合部外表的金源時代購物中心,而曾經的雙安商場、當代商城、華宇購物中心挨個沒落,就連中關村,也早已淪爲“只提當年勇”了。

海淀是平的,這裡沒有幾座高樓大廈。2006年建成於中關村黃金地段的中鋼大廈讓當時的海淀人虎軀一震,“高,實在是高”,但要和國貿三期相比,可能連小拇指都夠不上。二十年前,這裡是海淀最時髦的去處。從中鋼大廈出來,過了馬路就能到對面的美食街吃上一頓排着大隊的中八樓雲南菜,或者去當年的網紅餐廳港麗點上一份還沒有多少北方人知曉的菠蘿包。

(圖/抖音截圖)

2001年到2006年,還是在中關村,羅永浩在新東方講授GRE句子填空。很快,“拉斯維加斯離婚通道”“彪悍的人生無需解釋”“小孩打架比發育”等等經典語錄便流傳甚廣。那個年代上大學的孩子,無不在深夜強制熄燈後的宿舍牀上,屏氣聆聽着全損音質的老羅語錄,每隔幾秒便爆發出一陣鬨笑——這可真是最好的時代。

海淀沒有夜生活。的確,當三里屯的夜晚神仙打架時,海淀也沒有幾個年輕人能玩的去處。在那個年代,有的人在中關村南大街的麥樂迪包宿,還有人溜進五道口的PPG和Sensation醉酒。

這麼看來,海淀人的低慾望生活也不是沒有來由。但從歷史上看,海淀可從不是無聊的地方,甚至可以說,這裡恬靜而深沉的氣質早在幾百年前就被奠定了下來。用土話說,就叫“低調的奢華”。

北京小江南

歷史上,海淀鎮是一片窪澱,也叫海甸。這座始建於金朝、位於北京西郊的小鎮向來有着優越的自然環境,高粱河與萬泉河穿其而過,兩河交匯點是農耕的絕佳之處,孕育出了著名的京西稻。

《長安客話》雲:“水所聚曰澱。高梁橋西北十里,平地有泉,彪灑四出,淙汩草木之間,瀦爲小溪,凡數十處,北爲北海淀,南爲南海淀,遠樹參差點,高下攢簇,間以水田,町塍相接,蓋神皋之佳麗,效居之勝選也。”

海淀的自然景緻成爲皇家園林最爲合適的建造之地。金章宗時在玉泉山興建芙蓉殿行宮以作爲避暑之所,章宗曾多次遊幸於此,後人稱之爲章宗“西山八院”之一;明代,玉泉山嘗爲皇帝駐蹕之所,山麓建有望湖亭,其南有周皇親別墅和史園。明朝後期,海淀附近成爲園林聚集之地,“京國園林趨海淀”,達官貴人和太監們紛紛於此築園,乃至“貴戚圃墅相望”。

到了清朝,海淀迎來了園林建設的高潮。海淀的園林建設始於康熙時期。康熙二十六年(1687),暢春園在明代清華園舊址上建成,它是海淀低地中的第一座大型御園。暢春園建成後,康熙皇帝在京的大半時光都是在此度過的。暢春園也被後世譽爲清代“西郊第一座兼有宮廷與遊樂雙重功能的離宮型園林”。對於康熙來說,這個園子則是“避喧聽政”的好去處。

頤和園和雙安商場。(圖/網絡)

從清代康熙開始,海淀西北陸續修建了暢春園、圓明園、清漪園等皇家園林,並長期作爲皇帝“御園聽政”之所。《天咫偶聞》記載:“海甸,大鎮也。自康熙以後,御駕歲歲幸園,而此地益富。王公大臣亦均有園,翰林有澄懷園,六部司員各賃寺院。清晨趨朝者,雲集德勝、西直二門外,車馬絡繹。公事畢,或食公廚,或就食肆。其肆多臨河,舉網得魚,付之酒家,致足樂也。”

到乾隆年間,海淀鎮已經十分興盛。據乾隆四十九年(1784)祁韻士所撰海淀六聖祠碑記載,當時的海淀爲“御園孔道,車馬之往來,商賈之輻輳,鱗次櫛比,無慮數萬戶”。

遼至清末,海淀鎮一帶是京都附郭縣轄地,清代劃入“城屬”地區。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海淀地區才正式設置單一行政區域,稱“北平市第十六區”,1952年命名爲“海淀區”。

2001年,海淀古鎮徹底從地圖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中關村西區,這裡很快成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中的核心。

中關村傳奇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關村便開始暗流洶涌。

改革開放後,一大批科技人員走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辦民營高科技企業。1987年,俗稱“兩通兩海”——四通公司、信通公司、科海公司、京海公司落戶中關村,隨之而來的是近百家科技企業的崛起。北起清華大學西門,南至白石新橋,長達7.2公里的北京中關村大街聞名遐邇,被親切地稱爲“電子一條街”。

中關村傳奇。(圖/網絡)

20世紀90年代,個人電腦逐漸進入普通人的生活。那個時候,誰家能有一個“貓”和一臺笨重的PC機,絕對稱得上被人豔羨。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人對於電腦及其所延伸出來的一切軟硬件,開始有了莫大的需求。

1999年,中關村最早的專業IT賣場之一——硅谷電腦城開業。“一鋪難求,租金不愁。”這是當時流行在硅谷電腦城的一句話。

愛國者創始人馮軍1992年從清華畢業後,跑到中關村大街蹬起了三輪車。10年後,愛國者的“月光寶盒”MP3上市,迅速風靡全國,而愛國者前身、華旗公司總部,就設在硅谷電腦城的十五層。

2000年前後,海龍電子城、鼎好電子商城、中關村e世界接連起勢。千禧年之初,這裡孕育了無數激動人心的創業傳奇。

那時的中關村就像一場永不甦醒的美夢。街上到處是拉着小車的商販,車上是堆積如山的電腦顯示屏和主機。2003年7月,海龍電子城日均客流量三四萬人次,最高時突破過五萬。只要在當時的中關村隨便溜達一圈,就能明白,這個行業的繁榮到達了何種地步。

對於老電子一條街的人來說,電商到來之前的每一天,都像在做淘金夢。2011年,中關村太平洋數碼城關張。據相關數據統計,2010年,某電商平臺的增長率是鼎好大廈增長率的10倍,一句“鋪位裡的店員比顧客都多”,足以讓人明白當時的慘狀。中關村的沒落,讓無數人大夢初醒:修手機賣電腦的時代過去了,並且永遠不再回來。

中關村傳奇。(圖/網絡)

2009年7月,“電子一條街”所在的中關村西區公佈其“創新要素聚集功能區”的新定位,不再鼓勵電子賣場的發展。自此,一場轉型大幕拉開,海龍、e世界、鼎好、四通等賣場,短短數年間,累計騰退的商業面積就有60萬平方米。

多年之後,聯想、百度、京東、小米等知名科技企業,先後在中關村誕生。從這個時候起,中關村不再是北京的中關村、中國的中關村,而是屬於全世界。

“中關村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雷軍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上感慨,“一個十幾個人的小公司創辦之初就心懷天下,希望做全球市場。正是中關村精神,讓一代一代的中關村人,不斷地創新、拼搏,誕生了一系列的世界級公司。”

紙醉金迷?海淀不懂

中關村之所以能在海淀崛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裡是中國高校最密集的地方。

“四周的鄰居,隨便踹開一家的門,裡面住的都是中國頂級的大知識分子,進去聊會兒天怎麼都長知識,樑思成林徽因就住我前面的院子。”清華長大的高曉鬆回憶道,“在海淀這片土地上,不需要專門學點什麼,周圍的環境自然而然有一種氣場。”

這裡是中國高校最密集的地方。(圖/網絡)

44所大學,9所985院校,18所211院校,海淀聚集了中國近四成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承擔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國家“863”項目、“973”項目及近千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不可否認,海淀的氣質即學院派的氣質。中國再也沒有哪個地方,能聚集如此多聰明的大腦——而這些人的喜好經常與世人背道而馳,他們對潮流這個詞感到過敏般的不適,對“枯燥”的精神世界卻有着長久的狂熱。

薩義德在《知識分子論》中寫道:“他們(知識分子)的活動本質上不是追求實用目的,而是在藝術、科學或形而上的思索中尋求樂趣,簡而言之,就是樂於尋求擁有非物質方面的利益”。

正因爲如此,海淀從沒有紙醉金迷的氣質。外地人來海淀打卡通常指的是去清華北大,穿格子衫不影響年薪百萬,灰撲撲的低矮小樓可能是某位著名院士的住所,老破小也可以是每平米十幾萬的學區房——海淀從未真正低調,它只是不知道究竟有什麼可炫耀。

作者 宋 爽校對 遇 見編輯 宋 爽題圖 網 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