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實現黃金自由?金飾加工店月入10萬,“周大福們”卻加速關店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凌晨 西安報道
黃金再度衝上熱搜。
近日,黃金價格出現大幅震盪。26日早間,倫敦金現一度跌破2900美元/盎司,最大跌幅約2%,最低報2890.2美元/盎司;COMEX黃金失守2930美元/盎司,跌幅1.17%,收報2928.6美元/盎司;滬金跌1.18%,收報678.8元/克。
反觀國內,黃金飾品價格扶搖直上。周大福、六福珠寶、周生生等品牌先後將克重黃金價格上調到了895元/克,逼近900大關。而2025年1月中旬,“周大福們”的克重黃金價格還徘徊在830元上下。
對於再創新高的黃金飾品價格,消費者“自有解法”。
黃金加工店訂單翻倍
“相比於金店800元+的價格,銀行金條每克不到700元,即便加上工費也很划算。”消費者李煜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2025年2月,爲了購買結婚五金,李煜跟家人商定,在銀行購買100克金條進行加工。
李煜計算道,100克黃金的差價大約在1萬元左右,工費共用去2000元,節省成本高達8000元。同時,還能讓加工師傅根據要求定製尺寸和款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致電西安市雁塔區黃金加工店,對方說道:“黃金加工大部分都是手工或澆築兩種方式。一般戒指是根據款式按個算工費,手鐲是按克算,每克10-15元不等。加工過程會有損耗,0.1克合理範圍之外,會用工費抵消其他損耗價值。”
類似李煜的情況並不在少數。消費者王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父母一直有定投黃金的習慣。近兩年金價上漲幅度很大,父母就給了一些讓我自己拿着。我更喜歡古法金飾。”
王麗從金飾品店官網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款式,並打印出來。在西安市蓮湖區一家不足十平方米的加工小店內,王麗僅花費680元便復刻出了品牌同款項鍊、戒指和手鐲。“除了琺琅彩需要去技術更高的加工店外,基本黃金的造型一般加工店都能做出來。”王麗說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多家黃金加工鋪獲悉,自從去年年底開始,黃金加工訂單量一夜之間開始暴漲。金價越漲,單量越高。
“之前我們平均每月的流水是2-3萬左右,如果有金店轉介的單子,單量會上浮一點。”加工黃金的工作人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自從金價大幅上漲之後,店裡訂單突然增多,光新招的學徒就有4個,單量多的時候月流水能上十萬左右,比如春節前後。每年四月、五月、九月、十月都是結婚旺季,今年我們還會提前招學徒。”
在結婚、過年等特殊場景之外,年輕消費者已經通過多種方式實現“黃金自由”。比如各大電商平臺上火熱一時的“小金豆”。小克數產品將黃金客單價最低拉至數百元。以攢金豆兌金條爲概念,許多商家的小克數產品銷量一路走高。
比如淘寶商家領豐金珠寶的一款“足金金豆”,其中包含規格爲1克、2克、10克等五款克重不同的產品,客單價從690-6922元不等。截至2025年2月27日,該款產品顯示已售單量超30萬。
面對黃金價格高位盤旋,消費者們另闢蹊徑,似乎也實現了另一種模式的“黃金自由”。只是,面對黃金消費市場的變化,“周大福們”似乎尚未做好準備。
黃金消費冰火兩重天
在小紅書上,許多消費者們分享了自己購買黃金的體驗。對於各大銀行金條、金飾價差、購買及回收方式、價格變動等,年輕消費者們如數家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西安市李家村黃金批發市場多位商戶處瞭解到,若消費者要進行“以金換金”,銀行未拆封有證書的投資金條可按照克重直接兌換,其他黃金產品則依照情況,需要用不同的方式進行純度檢測。
擾動傳統金飾品牌市場的,不只是各大銀行的黃金產品,還有風靡全國的古法黃金。
2月20日,老鋪黃金北京百貨大樓店、王府井中環店、天津萬象城店也都在企業微信朋友圈同步發佈了相同的調價、限購通知。
通知提到,2月25日將對產品開啓調價。25日前消費者進店購買次數限制爲一次,購買產品件數限制在2-5件。
老鋪黃金代購小藝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展示了24號在西安SKP老鋪黃金店外拍攝的視頻。排隊等待的消費者站在工作人員圍起的簡易通道內,隊伍長不見尾。
“大多數客人購買的都是比較複雜、精巧的款式,是一般品牌店看不到的。其實去年9月份就漲價了一次,也許是款式夠獨特,購買的客戶越來越多。”小藝說道。
黃金消費市場也是品牌角鬥場。與古法黃金火爆形勢相反,“周大福們”卻集體陷入經營困境。
老鳳祥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525.82億元,同比減少15.28%;歸母淨利潤17.76億元,同比減少9.6%。
六福集團2024年4-9月營業收入54.49億港元,同比減少27%;經營利潤5.36億港元,同比減少53%。中期報告顯示,六福集團全球淨減少了175間店鋪,
2024年10-12月,周大福同店銷售跌幅收窄,但銷售額同比降幅仍超過16%,同店銷量同比下滑幅度仍接近30%。據悉,周大福單季淨關閉了261個珠寶零售點,原因爲優化零售網絡。
能否熬到黎明
市場足夠大,卻也足夠難。
無論是對黃金產品的品牌背書和純度保障,還是對當下潮流與審美的精準把握,抑或是產品供應鏈的擠壓……對於“周大福們”來說,皆是痛點。
在消費者眼中,傳統品牌黃金飾品的品質和產品溢價,正在失衡。
一方面,隨着金價飆漲,黃金飾品的投資屬性走弱,部分消費者趨於觀望狀態,部分消費者則尋找到更低成本的方式進行購買。
黃金資深愛好者李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純度保障,品牌店比不過銀行和交易所。款式方面,拋開小型加工店不說,深圳水貝的商家們開始做抖音、小紅書,不止品牌店的款式,包括國際非黃金首飾品牌的款式,水貝也能全國範圍內出貨。價格方面,水貝走的是大盤價格+工費,比品牌店低很多。”
定居在深圳的95後珠寶鑑定師張丹,如今在網絡上做起水貝代購。每單收取30-300塊的中介費,特殊需求特殊定價,全程視頻直到打包發走。在小紅書一條水貝購買黃金經驗的帖子爆火後,張丹連續四個月,收入過萬元。
另一面,投資黃金產品的走紅,進一步擠壓傳統金飾店生存空間。
2月內,工商銀行手機App顯示,工銀金行家品牌的如意金條一度處在“無貨”狀態。
招商銀行的小克重金條買完後,要等待數天才能發貨。
建設銀行手機App顯示,投資金條分爲50克和100克規格。工作人員表示,在手機銀行上只有50克和100克規格的投資金條,網點有小克重金條可以當天購買。
中信銀行2月8日發佈《關於近期黃金價格波動或加劇的風險提示》中,建議投資者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資金使用需求,做好風險預防,以資產配置角度合理配置黃金資產,理性購買積存金和實物金產品。
同時,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多家銀行積極推動黃金回購業務。
中國黃金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黃金消費量爲985.31噸,其中金條及金幣373.13噸,同比增長24.54%。與此同時黃金首飾消費量爲532.02噸,同比下降24.69%。
投資型消費者對黃金首飾的消費需求在減少,而更傾向於投資金條金幣等溢價更低、投資屬性更強的產品。
對於傳統金飾店來說,只有做到足夠性價比、足夠潮流,纔有可能被消費者認同接納。
改變是一個長期且複雜的過程。對於“周大福們”而言,未來故事的確定性仍在尋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