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歧視│58歲退休閒不住,賣東西、當保全...「會一直做到沒有人要用為止」

在長壽的世界裡,更長的壽命代表了必須工作更久來養活自己,我們即將迎接人人工作到七十歲的社會。 圖/freepik

七十四歲的張伯伯擔任社區保全六年了,他的工作不難:收發信件、留意出入人士、倒垃圾,以及順手清潔公共區域。他覺得勞動有益健康、喜歡環境乾淨清爽,花很多時間把公共區域打掃乾淨,是他每天最有成就感的事;住戶因他勤快和善,都很喜歡他。

74歲社區保全 滿滿成就感

半年前,社區爲了撙節支出,決定將三位保全精簡爲兩人,他在三人中年紀最大,理應是離開的第一順位。但張伯伯太喜歡這個工作了,第一時間表達想要繼續留任。後來管委會表決,張伯伯真的留下來。

其實他五十八歲就從第一份工作退休了,那時沒想到自己會多長壽,退休金一次領還清房貸,身邊沒剩什麼錢,花用得跟家人伸手,退休五年閒得慌,覺得自己沒朋友也沒金錢自由,於是開始幫親戚賣熟食、送貨,但他天性愛交朋友,每次出門總是送的比賣的多,這差事除了人際連結什麼都沒賺到。

六十八歲他轉任保全工作,薪水不多,但用錢自由,而且每天可以喝茶。愛喝茶的他會從家裡泡好一大罐高山茶,工作之餘坐下來喝兩口茶,那是他的人生樂事。

他的同事林先生喜歡走路,每天就在警衛室及社區中庭走動,工作之餘還能達成日行一萬步。張伯伯說,沒有什麼工作比這個更好了,他會一直做到沒有人要用他爲止。

張伯伯的生活也將是我們的未來,下個十年,臺灣的高齡人口占比將超過五分之一,「在某個年齡就要退休」的概念會過時,每個人都可能要工作到七十歲。

中高齡及高齡勞動參與率近十年變化。 製表/張瀞文

企業觀念改變 進用中高齡

長期研究勞動力的臺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觀察,臺灣的中高齡及高齡的勞動參與率,長期來看是往上的,近年少子化加上缺工,企業觀念改變開始進用中高齡,未來在數據上會愈來愈好,「但中高齡就業,不要只看失業率、就業率,而是要看工作內容。」辛炳隆舉鄰近日韓的經驗,他們的勞參率高,但從事的多是一般人不願意做的工作。

辛炳隆擔心,如果職場年齡歧視還是存在,臺灣的中高齡即使回到職場,還是隻能做低階、低薪、部分工時、臨時性的工作,「是中高齡很適合、很喜歡這種工作?還是他沒有辦法找到更好、更適合的工作?」若企業僱用中高齡的原因是因爲便宜穩定,就不願意釋出重要的職缺。

辛炳隆預估,未來臺灣一般大衆,都要工作到七十歲左右,除政府要持續推動禁止年齡歧視外,企業也要有所體認,願意把中高齡員工當作一般員工來投資,例如讓他教育訓練,提供專業成長機會。

每個工作者也要有心理準備,如果你現在五十歲,可能還會工作二十年,也要持續提升自己,參與內外部的訓練課程。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