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進口僅1萬多輛中國電動車 美國爲何還要加徵關稅?
(原標題:年進口僅1萬多輛中國電動車 美國爲何還要加徵關稅?)
中新網上海5月20日電 (浦帆)“美國製造業面臨的真正問題是競爭的加劇”“外國競爭的加劇意味着要求限制進口的政治壓力急劇增大”“美國的經濟困境成爲總統大選的重要議題”……
這些內容節選自美國經濟史學家道格拉斯·歐文所著的《貿易的衝突:美國貿易政策200年》,描述的是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1980年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候選人里根以貿易救濟,即保護國內產業免受進口產品的衝擊來爭取政治支持。
在當時油價上漲的背景下,以日本豐田爲代表的小排量車,憑藉燃油消耗量較少和更高性價比的優勢迅速佔領美國市場,對美國本土汽車企業造成衝擊。1981年裡根就任美國總統後,汽車成爲第一個得到政府保護的產業。
拜登政府日前發表聲明稱,將對來自中國的180億美元進口商品提高關稅,包括電動汽車、鋰電池、鋼鐵和鋁材、太陽能電池等。其中,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將從目前的25%提升至100%,提升幅度遠高於其他品類。
歷史似乎在重演?但當下情況其實有很大不同。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入美國市場的數量並不多,相較於其他海外市場,中國車企在北美市場的佈局也較少。中國車企對美國市場毫無“衝擊”可言。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對美國出口僅逾1萬輛,在出口總量中佔比不足1%。《華爾街日報》的報道表示,此前25%的關稅稅率已經起到了讓中國電動車企業對美國市場望而卻步的作用。
東吳證券在近日的研報中表示,壓力之下,拜登政府還是打出了“中國牌”,其最終目的可能不在“鈔票”,而在“選票”。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美方出於國內政治考慮,濫用301關稅複審程序,進一步提高部分對華產品加徵的301關稅,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是典型的政治操弄,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世貿組織早已裁決301關稅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美方非但不予以糾正,反而一意孤行,一錯再錯。
除了政治考慮,拜登政府釋放這看似“未雨綢繆”的信號還有何原因?東吳證券的研報顯示,從美國經濟角度來看,加徵中國電動汽車及其他清潔能源產品的關稅,表面上有利於其自身的新能源行業發展。
在這一輪加徵關稅清單中,美國還將電動車鋰電池、電池零部件等產品的關稅從7.5%提高到25%。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教授、深圳行業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蔣煒認爲,從整體關稅政策來看有明顯傾向,美國是希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的製造和生產能夠轉移到美國當地,以推動美國汽車製造業的迴歸。
“這對美國來說也是損失,因爲現在汽車都是國際化、開放的,不可能閉門造車。就像中國的汽車,也採購了美國的芯片,那麼美國汽車採購中國的動力電池等零部件也是正常的,只有大家互相合作才能把產品做好,而且價格纔有競爭力。”沃達福數字汽車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翔表示,美國即將實施的政策對當地新能源汽車產業以及消費者也會造成負面影響。
對於中國車企來說,業內人士認爲,雖然從目前的進出口數量來看,美國此番加徵關稅的實質性影響不大,但應警惕“連帶效應”。當年日本汽車在美國受限後,加拿大、歐洲等地也開始出現抵制日本汽車進口的聲音。
蔣煒建議,中國的汽車製造業,包括未來的主機廠需要加快在海外生產的步伐,以減少因爲關稅和政策帶來的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