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見首席丨對話霍尼韋爾能源與可持續技術集團孫建能:綠色轉型所需創新技術迎來更大需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曹恩惠、實習生朱可鑫 南京報道

2024年,科技巨頭霍尼韋爾迎來重大業務調整,將自動化、未來航空以及能源轉型視作其未來業務拓展的三大趨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上述業務調整直接關聯的板塊之一,便是霍尼韋爾能源與可持續技術集團。且在今年9月,該集團宣佈了新的人事變動——孫建能被任命爲霍尼韋爾能源與可持續技術集團中國副總裁兼總經理。

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孫建能談到了其對今年集團業務“加減法”的看法:“霍尼韋爾正在更加清晰地聚焦於核心競爭力和未來發展方向。通過優化業務組合,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市場挑戰和機遇。”

孫建能眼中的市場機遇在於,綠色轉型所需要的技術創新和應用,將會迎來更大的需求;挑戰亦伴隨之,新技術的應用又該如何追求合理的經濟效益。

不過,孫建能認爲,企業綠色轉型與追求經濟效益並不矛盾,並且傳統能源的持續優化與新能源技術的加速進步互爲助益,兩者並非零和博弈。

繼續加大本土化戰略力度

在近日發佈三季報時,霍尼韋爾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柯偉茂(Vimal Kapur)指出:“今年,我們在簡化和改善霍尼韋爾業務組合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宣佈了計劃分拆高性能材料業務和退出個人安全防護設備業務,並完成了四項戰略收購。”

這四項戰略收購,分別是併購開利安防業務、Civitanavi Systems、CAES Systems和空氣產品公司液化天然氣(LNG)業務。並且在霍尼韋爾看來,這些收購將推動其投資組合的未來增長,並順應上述三大發展趨勢。

上述“加減法”與霍尼韋爾能源與可持續技術集團直接相關的是拆分高性能材料業務,以及完成了對空氣產品公司的液化天然氣工藝技術和設備業務的收購。

“基於嚴謹的資本部署戰略,霍尼韋爾完成了對空氣產品公司的液化天然氣工藝技術和設備業務的收購。這一決策強化了霍尼韋爾的能源轉型產品組合,同時,液化天然氣業務的整合將賦能霍尼韋爾帶來全方位、可擴展的解決方案,提供更高水平的全流程能源轉型管理。”孫建能還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拆計劃能夠讓霍尼韋爾推進其戰略重點,包括加快內生式增長、發展加速器運營系統以及優化其投資組合。“分拆細節,如管理管團隊任命等信息將在未來對外公佈。”

孫建能表示,上述業務的調整爲集團在中國市場的拓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支撐。自上任50多天以來,如何繼續強化技術創新和本土化戰略,是孫建能必須要面對的思考題。

“我們將繼續深化霍尼韋爾‘東方服務東方’的本土化戰略,緊密結合中國市場的實際需求,推出更多滿足中國客戶需求的技術與解決方案,以科技創新驅動集團在華業務的持續升級與轉型。”孫建能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過去幾十年來,霍尼韋爾已經成爲深耕中國市場最爲成功的外企之一,該集團的足跡已經遍佈中國的華北、西南、東部沿海。

“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體現了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和積極擔當。近年來,中國在推動能源轉型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效等一系列措施,實現了能源結構的持續優化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初步目標。”孫建能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零碳商業模式在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的大背景下,具有極高的可行性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根據孫建能的觀察,面對當前經濟下行的挑戰時,中國供應鏈和消費兩端對於可持續技術的需求和投入意願展現出了積極趨勢。

“中國的能源轉型和低碳發展進一步增加了中國市場對包括霍尼韋爾在內的外資企業的吸引力。目前,霍尼韋爾約60%的新產品研發都以改善客戶的環保表現和社會效益爲出發點。”孫建能表示,“霍尼韋爾將在中國市場進一步加深佈局,特別是在可持續航空燃料、氫能技術、碳捕集與封存等創新技術領域。”

綠色轉型與經濟效益並行不悖

綠色轉型的發展方式對於經濟社會的發展有着重要意義。通過綠色技術創新,工業企業能夠提升生產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提高經濟效益。

但這一過程總是充滿難點。

“綠色轉型的重點在於技術創新和應用,而難點則是企業在運用可持續技術時常常會着重考慮經濟效益。”孫建能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企業綠色轉型與追求經濟效益並不矛盾,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綠色轉型可以爲企業帶來長期效益,採用可持續技術,企業能夠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降低生產成本;可持續發展也能爲企業提供更穩定和可靠的供應鏈,確保原料和產品的穩定供應。”

與此同時,在當前能源結構轉型中,傳統能源與新能源是否一定會是取代和被取代的關係,同樣也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引發了新的思考。在孫建能看來,傳統能源的持續優化與新能源技術的加速進步是並行不悖。“這兩者並非零和博弈,而是共同推動全球能源結構的深刻變革。”

“這需要在幾個關鍵方面找到平衡點。”孫建能以霍尼韋爾的自身實踐爲例指出,一是要“喜新不厭舊”,即對可持續發展和新能源趨勢積極響應,但同時也要關注傳統能源的利用效率、能源管理等問題;二是要平衡短期和長期目標,即需要政府、技術提供方和企業共同努力,協同合作,從政策支持、技術開發到企業投資等多個層面,共同推動新能源領域的發展,並着眼於長遠的未來。

“儘管目前的經濟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但企業通過可持續技術降本增效、提升競爭力的需求愈發強烈,同時,政府的持續支持也爲可持續技術提供了發展空間。”孫建能認爲。

以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爲例,2024年是可持續航空燃料在中國應用試點啓動的元年,目前已有4個機場和12個航班開始試點使用這種環保航空燃料。雖然當前市場規模尚小,但根據機構預測,2024年至2028年,我國可持續航空燃料行業市場規模將增長至700億元左右,市場前景廣闊。

“在我看來,未來中國能源轉型的重點將聚焦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能源效率的提升、儲能技術的發展以及能源結構的優化。”孫建能表示。

需指出的是,面對日益旺盛的燃料需求,可持續航空燃料的總生產成本遠高於傳統航油,使得可持續航空燃料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大規模的商業應用,市場供應相對緊張。

“爲降低成本,需從原料和技術路線共同探索,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國際化合作。”孫建能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