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氣象部門全週期服務“豐衣足食”

原標題:內蒙古氣象部門全週期服務“豐衣足食”

通訊員 吳彤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車輝

祖國北方,有一片形似“駿馬騰飛”的土地,孕育着無限生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近年來,內蒙古氣象部門聚焦“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兩件大事,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積極融入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發展動能越來越足,氣象服務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

初秋時節,內蒙古大地上豐收味道正濃。走進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正時農業第八農場,綠油油的“牧草之王”紫花苜蓿長勢喜人,一旁打包成捆的“草罐頭”,即將送至奶牛的“餐桌”上。

“正準備收割今年第四茬苜蓿,氣象局幫我們搶到了三天不下雨的‘窗口期’。”8月19日,內蒙古正時生態農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呼和浩特市種植基地總經理張海龍說,如果苜蓿在收割後淋了雨,每畝經濟價值會從2500元跌至2000元,如果再晚幾天收割,苜蓿草就會開花,影響營養成分。

在苜蓿的生長過程中,不僅要經歷霜凍、倒春寒、漬澇、冰雹等考驗,而且冬季低溫對次年返青也有很大影響。針對苜蓿種植全週期的氣象服務需求,2023年,市氣象局成立特色農牧業氣象服務創新團隊,聯合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打造國家級飼草觀測基地。

蒸散量觀測儀、軌道式植被觀測儀、作物生育期智能識別監測儀、高標準農田試驗儀等設備紛紛入駐農場,實況觀測資料對比試驗火熱開展,人工飼草全生育期相關指標觀測和產量、營養成分測定有了科學依據,氣象信息成爲生產管理的“指南針”。

打開智能氣象節水灌溉小程序,張海龍能實時根據土壤墒情確定苜蓿需水地塊,實現精準灌溉。“一年每畝能省下30元至40元,3000畝就是9萬多元,”張海龍對此讚不絕口,“希望我們的農田在哪裡,這樣的設備就建到哪裡。”

監測精密是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前提。登上32米高的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新一代天氣雷達塔樓,鄂托克旗烏蘭通用機場周邊風光盡收眼底。這部由地方政府全額投資建設的天氣雷達已基本完工,預計於今年9月組網運行,監測範圍將有效覆蓋鄂爾多斯市西南部的廣大地區,並可與鄂爾多斯市和銀川市天氣雷達實現組網拼圖,極大增強對暴雨、冰雹、大風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能力。

而需要“知天而作”的鄂托克旗“吉祥三寶”——阿爾巴斯絨山羊絨、山羊肉和螺旋藻,也將得到更加貼心的守護。阿爾巴斯絨山羊是世界一流的肉絨兼優型品種,原絨被譽爲“軟黃金”。“我每天最關注氣象信息。”內蒙古億維白絨山羊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賀冬說,“每年3月是接羔保育期,如果出現寒潮,小羊很有可能會凍死。7月至9月是抓絨期,暴雨還會對羊羣帶來較大威脅。”

當地氣象部門結合阿爾巴斯絨山羊的生理特性和生長需求,爲養殖戶提供繁殖期、育肥期、放牧期等全生長週期氣象服務產品。“氣象服務人員經常和我聯繫,還教會了我看雷達圖!”8月8日,鄂托克旗出現暴雨天氣,提早收到預警信息的賀冬,及時把羊羣歸圈,避免了損失。

“暴雨襲來,心裡不慌!”同一天,內蒙古再回首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鄂托克旗螺旋藻業協會副會長蘇勇寧,在氣象服務羣裡看到暴雨預報信息後,組織員工提前做好雨水疏通、大棚加固工作。

鄂托克旗年日照平均超過3000小時,陰雨天少,晝夜溫差大、氣候乾燥,特別有利於蛋白質等物質的積累。在當地螺旋藻產業園數千座養殖大棚裡,深綠色的池水不斷循環流動,水中有數不清的點點綠色就是含有藻藍蛋白的螺旋藻。

曾經,蘇勇寧按照自己“看雲識天氣”的經驗,沒注意暴雨預報,導致雨水倒灌進大棚,損失近20萬元。當地氣象部門主動上門瞭解情況和需求,專門爲螺旋藻企業組建服務羣,每日發佈天氣預報信息,還聯合自治區螺旋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探索如何更好利用氣象條件提高螺旋藻的蛋白質含量和產量。

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結合精細化的氣象服務,現在鄂托克旗每年生產螺旋藻粉達5200噸,佔全球總產量的40%以上,產品遠銷到美國、德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因煤而興,不止步於煤。

與想象中的地表裸露、黑塵飛揚的露天煤礦不同,走進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榮恆煤礦,煤礦作業區邊坡上的植被分階成片、滿目青翠,辦公生活區房屋整齊、水塘清澈。

“露天礦山採取自上而下的臺階式開採方式,就像‘切西瓜’。針對去掉‘瓜瓤’後的‘瓜皮’開展邊坡種植,是穩定水土、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舉措。”榮恆煤礦礦長柴二榮說,他們在對煤礦復墾區的邊坡進行覆土整形、植被重建、噴淋灌溉後,栽種了7000畝紫花苜蓿、小果沙棘等優質牧草和經濟作物,目前植被覆蓋率提高至80%,水土流失控制率80%以上。

爲礦區重新穿上“綠衣裳”,並不是簡單種上草就行了。種植紫花苜蓿需水量大,而該園區所在的伊金霍洛旗,地處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毛烏素沙地東北緣,生態環境脆弱,年均降水量僅爲360多毫米,且時空分佈不均。

根據需求,伊金霍洛旗氣象部門加強降水監測預報服務,幫助園區合理調控人工澆灌時間和水量,同時抓住有利天氣條件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增一次雨就能幫我們省下幾百萬元的成本。”柴二榮說。

荒地解渴、青草吐綠,更重要的是“小氣候改善了”。在植樹種草的基礎上,榮恆煤礦還打造了田園綜合體,建設礦山公園和景區,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帶動了當地及周邊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實現“由黑轉綠、由綠生金”。

黃河九曲,流經鄂爾多斯、烏蘭察布、呼和浩特等7個盟市,在內蒙古勾勒出神聖壯美的“幾字彎”。在“雙碳”目標下,黃河邊的能源重鎮,產業結構向“新”而行,能源結構向“綠”轉變。

7米/秒以上風速區域面積達2.8萬平方公里,年均利用時數3200—3600小時;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爲5500—6200兆焦/平方米,年均利用時數最高可達1900小時……立足“風光”自然資源優勢,當前烏蘭察布市大力推進清潔能源產業發展,草原上隨處可見高高矗立的“大風車”、整齊排列的“藍板板”。

夏季,是草原最美的季節,但對新能源生產來說卻是最危險的時期。雷雨天氣多發,不僅影響發電量,還威脅着戶外作業人員以及風機、線路安全。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