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防線:印度國防最新財年預算及無人機產業研析
攝影:北美智權/唐銘偉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蘇翰揚╱產業分析師
當全球的製造業開始往南亞國家遷移時,印度在莫迪領導下躍上國際舞臺,透過多項優惠與生產政策吸引外資,印度除了積極發展製造業外,由於國際局勢詭譎,也開始投入國防工業的發展,在科技與製造齊下,立志成爲南亞的強權。本篇文章將從其與主要競爭對手最新年度編列的國防預算起頭並針對無人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產業進行介紹。
印度與其競爭對手在2024-2025財年國防預算編列情形
印度在2024-2025財年國防預算[1]的編列反映出該國在複雜地緣政治中的戰略重點,特別是近幾年與中國和巴基斯坦(下稱巴國)的緊張關係、國內安全等問題。針對2024-2025財年總體預算撥款爲6兆2,294億1,000萬盧比(約爲743億美元),較2022-2023財年增加了10億盧比(約爲1,200萬美元)的預算,增加的預算將透過投資尖端技術、先進武器、戰機、船艦和特種軍用車輛來解決與中國和巴國關鍵的能力差距。
上述預算除了反映印度爲因應與巴國長期緊張關係而面臨的嚴峻安全局勢問題所採取必要之國防花費,同時也反映出印度爲了跟上全球趨勢並減少對外依賴所必須發展的必要基礎設施、新興技術並建立國防產業自主的能力。
綜觀印度兩大競爭對手同樣在2024-2025財年國防預算,中國約投入2,313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2%;儘管經濟放緩,但中國當局依舊積極投入,其在國防之預算自2015年以來已連續九年遞增。巴國則約投入253億美元,較上年增加17.6%,這是其六年來的第二大預算之增幅。巴國在重大軍事採購以及核武和飛彈計劃的資金是透過獨立的預算項目提供,近幾年更有擴大武器採購的趨勢。
印度透過iDEX創新技術發展計劃促進國防創新
有鑑於諸如人工智慧(AI)等關鍵科技能夠提供國防產業領域在未來戰略的優勢,印度政府透過「iDEX創新技術發展(ADITI)計劃」(下稱ADITI計劃)[2]額外撥款40億印度盧比用於國防創新,ADITI計劃有助於新創公司增加中、小、微型企業對國防供需價值鏈的參與;另外,無論是開發感測器工具模擬裝置或是潛射UAV系統,印度的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efence Research &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 DRDO)在技術研究上處於領先,DRDO在投資上述設備的預算撥款增加至2,385億盧比,目的爲強化基礎技術的研究並促進民間部門參與國防生產,同時,DRDO也向國內技術發展基金撥款6億盧比,盼吸引年輕人才加入。
當前的ADITI計劃已進入2.0版本(ADITI 2.0),ADITI 2.0包含來自印度武裝部隊和盟軍面臨的19項挑戰,涉及AI、量子技術、軍事通訊、爲軍事平臺量身定製的反UAV系統和可適應性僞裝等科技。事實上,ADITI計劃迄今已收到9,000多份申請,目前正在透過DISC和Open Challenge等子計劃與450多家新創公司和中、小、微型企業合作,並已開發26種產品,採購訂單價值超過100億盧比。此外,ADITI計劃也爲37種產品發出價值超過238億盧比的招標計劃合約,用於30多項關鍵和戰略技術,以加強國防生態系統,ADITI計劃可說是當前印度國防領域科技的成長動能。
軍用無人機爲印度下個主要投資的新興產業
對於像印度這樣國土龐大的國家而言,UAV是低成本、低風險、高回報的工具,能夠將其快速部署至幅員廣大的區域,助於提升作戰效率;當與其他感測器結合使用時,UAV更有助於判斷蒐集資訊的有效性,從而提高指揮官在戰場上搜集情報的品質。
向外購置機種
過去數十年,印度軍隊持續沿着孟加拉灣、安達曼和尼科巴羣島、阿拉伯海以及馬爾地夫等水域周邊使用UAV進行情報偵察,並利用武裝UAV發動遠程監測行動和外科手術式打擊,例如發現佔領喀什米爾的巴國恐怖分子藏身處,同時打擊藏身於喜馬拉雅山與中國邊境的敵軍目標等。迄今爲止,印度僅使用以色列制的UAV執行監視和偵察任務,提供者主要來自阿達尼國防與航天公司(Adani Defence & Aerospace),該公司是印度阿達尼集團(Adani group)的國防制造部門,並於2019年與以色列埃爾比特系統(Elbit Systems)公司合資。
另外,美國已批准出售印度所計劃斥資20億美元購買的22架掠奪者RQ-170「哨兵」無人偵察機(RQ-170 Sentinel),該款UAV系由通用原子公司(General Atomics, GA)所生產、並由其航空系統公司(GA-ASI)主要爲美國空軍開發,此款機種能夠遠端控制或自主飛行,其發動機整合數位電子發動機控制(Digital Electronic Control, DEC),強化引擎的性能並提升防止低海拔地區燃油浪費的能力。目前,包含美國在內已有9個國家正在使用該款UAV;此外,印度也向美國購買非武裝的守護者(Protector) UAV系統,該系統由美國空軍、海軍辦公室與美國海岸防衛隊合作開發,守護者具有機體結構、航空電子和通訊方面的增強功能,並搭配雷神公司的海洋搜索雷達—SeaVue,其光電、紅外線感測器針對海上作業進行最佳化,性能更上一層樓。
自主開發機種
即便向外購置諸多UAV,印度依舊自行發展多種UAV類別,整理如下表。
機種
機型介紹
Nishant
由印度航空發展機構(Aeronautical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 ADE)開發的UAV。ADE是DRDO的一個分支,Nishant的主要任務是在敵方領土上搜集情報,以及偵察、訓練、監視、目標指定、砲火定位修正和損害評估。該款UAV重達380公斤,需要透過液壓氣動發射器進行軌道發射,並透過降落傘系統回收。
Heron
搜救用UAV,印度已經擁有約12架Heron-1。它們在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嘯後的搜救行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用於定位在安達曼和尼科巴羣島附近的受困倖存者和失蹤屍體,並在飛行時轉發清晰的實時圖像,並在螢幕上識別出倖存者或受害者後立即做出反應。Heron能夠在32,000英尺左右的高度一次飛行24小時以上,最大航程約爲3,000公里,最大有效載重爲250公斤。作爲一款大型的中空長航時UAV,它設計目的是可以一次性攜帶多個有效載荷以執行各種任務。
FWD 200B
FWD 200B被歸類爲中空長航時UAV,其翼展爲5公尺,機身長度爲3.5公尺。它的最大起飛重量(Maximum Take-Off Weight, MTOW)爲102公斤,有效負載量爲30公斤;該款UAV的巡航高度最高可達4,572公尺、巡航速度最高可達每小時250公里,續航時間及里程爲7小時/800公里。其僅需要300公尺的機場跑道即可起飛,此款UAV代表了印度在國防技術自主的成果。
Rustom
Rustom是DRDO爲印度武裝部隊開發的中空長航時UAV,其有三種型態,分爲Rustom-I、Rutom-H、Rutom-II。此種機款有效負載能力爲95公斤,機身長度約5.12公尺,主要供陸軍、海軍和空軍使用,其發展的主要目的是捕獲和偵察,它有輔助火箭發射並透過降落傘着陸。這款UAV獲得新加坡與以色列等國家青睞。
Imperial Eagle
這是一款由DRDO和國家航空航天實驗室(National Aerospace Laboratories, NAL)共同開發的輕、小型UAV,並得到國內民間企業的支持。主要使用者將是各國的國家安全防衛隊和軍事部門。Imperial Eagle重達2.5公斤,可攜載日光或熱夜視鏡頭,機體大小設計便於放置在士兵揹包中,可手動發射並透過車輛運載回收,該機種的主要優點是自動駕駛,並使用即時作業系統(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 RTOS)進行控制。
表1. 印度自主開發之軍用UAV主要類別[3];製表:北美智權報/蘇翰揚。
未來印度軍用無人機發展方向
全球軍用UAV市場預計將從2022年的117.3億美元成長到2029年的308億美元[4],印度總理莫迪指出,印度有潛力在2030年成爲全球UAV中心,其國內的阿達尼集團、塔塔集團、信實集團等公司以及大量中小企業和軍用UAV新創制造商紛紛想搶食大餅。
儘管印度的UAV產業仍處於起步階段,但在過去三年中成長迅速,而UAV新創公司是這一成長的核心,舉例而言,印度陸軍已經向ideaForge和Raphe mPhibr等新創公司訂購用於印度邊境高海拔地區進行監視和運輸貨物的UAV;此外,NewSpace Research & Technologies這家新創公司則正在爲印度陸軍提供第一個進攻型蜂巢式UAV系統。只是,儘管印度的UAV新創公司的產品越來越有競爭力,但要釋放軍用UAV生態系統的潛力,仍尚須符合規範和獲得印度政府與其國防產業的支持。
備註:
責任編輯:盧頎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7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