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暢通勞動力市場流動,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楊舸(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簡稱《指引》),其中明確提出:要健全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健全全國統一的社保公共服務平臺,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完善社保關係轉移接續政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完善社保關係轉移接續政策。《指引》是對其做出的積極迴應和有效部署,也是消除人才流動的政策性障礙,促進勞動力市場合理流動,優化人力資本配置效率的重要舉措,對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提升社會整體福利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從宏觀層面來說,暢通勞動力市場的自由流動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勞動力是最關鍵的生產要素之一,其自由流動能夠使勞動力資源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最優化的配置,發揮不同地區的勞動力比較優勢。中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勞動力數量充足,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而東部地區憑藉其經濟發達、教育資源集中等優勢,孕育出更高質量的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的自由流動有助於提高各自的勞動生產率,使得勞動力的邊際產出在不同地區和行業趨於平衡,確保各產業、各地區在其最有效率的狀態下運行,避免了勞動力資源的閒置或浪費,從而提升整個國家的經濟效率。
與此同時,在我國不斷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與區域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勞動力自由流動的積極作用愈發凸顯,不僅有利於新興產業在更大範圍內佈局和成長,相關人才自由流動能迅速匹配產業發展的需求,加速產業的技術創新和升級,也能加強不同地區的產業聯繫,從而增強區域間的產業協同,促進產業鏈的形成和產業集羣的蓬勃發展。
從個體層面來看,消除各類勞動者參與社會保障的政策障礙,有利於提高勞動者整體的福利水平。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已經達到3.76億,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26.64%,且仍然處於上升通道。人口遷移流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交往、文化乃至價值觀念;就社會經濟發展而言,人口遷移流動促成了經濟發展,改變了產業結構和佈局,影響了文化基礎、社會結構乃至整個社會治理體系。爲此,我國需要儘快建立起與大規模遷移流動人口相適應、相配套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
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的就業形態更加多元化,尤其是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規模快速增長,增加了企業用工形式的靈活性,但也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帶來挑戰,使得這些羣體的社會保險參保覆蓋成爲難題。消除各類勞動羣體參與社會保險的制度障礙和擴大勞動者社會保險參保覆蓋面,是近年來的政策努力方向,除個別超大城市外,各地逐步取消了流動人口在就業地參保的戶籍限制。但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參保比例與傳統就業形態勞動者仍然存在差距。基於這類人羣就業流動性強的特點,還需要構建和完善全國統一的社保公共服務平臺,合理確定繳費基數和繳費率,減輕繳費負擔,完善社保關係轉移接續政策,優化就業服務和參保支持,提高各類勞動者的參保積極性,提高勞動者整體的保障水平。
除此之外,我國還應該進一步優化各類勞動羣體的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可以構建統一的就業信息平臺,建立數據接口和信息交換標準,整合政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等渠道的就業信息,健全不同地區、行業之間的就業信息共享機制;完善就業政策支持與服務保障,改善勞動力市場監管,加強對企業用工行爲的監督,規範人力資源中介機構,提高勞動力市場的誠信度;加強對用人單位的監管,完善社保問題的維權渠道,優化社會保障服務流程,升級信息化服務水平;構建困難羣體參保的激勵機制,適當提高收入不穩定羣體的補貼標準,減輕靈活就業人員的繳費負擔。
總體來說,暢通勞動力自由流動有助於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可以促進社會穩定與經濟良性循環,是提升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