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者症候羣怎麼辦?《安靜是種超能力》作者張瀞仁:失敗是用來累積的,蒐集夠多就會發生奇蹟!

《安靜是種超能力》作者張瀞仁(左)、《女人迷》創辦人張瑋軒(右)。 圖/女人迷《與軒軒講》提供

覺得自己不夠格,不夠好的冒牌者症候羣,一定是負面的嗎?《與軒軒講》邀請到張瀞仁,來和我們聊作爲一名有冒牌者特質的人會有什麼經驗,又能如何克服。透過她的誠實書寫,也許你能找到自己的重疊,看見原來冒牌者其實充滿力量!

張瀞仁曾出版《安靜是種超能力》談論內向作爲一種超能力,沒有不好,她總是說不要叫我作家,我是一個作者,她的第一本書,迄今已在臺灣21刷,在日本賣了16萬冊,更羅列紐約時報暢銷書名單,成爲臺灣首位登上國外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的臺灣作家。

《與軒軒講》邀請到張瀞仁,帶着她的新書《不假裝,也能閃閃發光》,和我們分享除了內向外,作爲一名有冒牌者症候羣的人會有什麼經驗,又能如何克服,透過她的誠實書寫,讀者於是知道內向、冒牌者其實充滿力量,原來所謂好壞可以由自己定義。

冒牌者症候羣怎麼辦?如何面對冒牌者心態?

「我覺得我們到了這種年紀我們就是活好自己就好了,我們現在就是已經到了可以跟開始跟自己和解的階段,做自己就對了」,張瀞仁娓娓說到,到了這個年紀終於開始和解,看見自己的難以抵達,看見自己的能力所及。

在張瀞仁看來,冒牌者症候羣的發生跟安靜有關係。職場上安靜不是普遍受到喜愛的特質,大衆往往寄予很多「應該」,於是人們學習了很多應該,潛移默化之中也收到「我原本的樣子是不夠好」的社會暗示。

面對不定時炸彈般的冒牌者症候羣,張瀞仁分享了三個方法使人得以從冒牌者情境里拉出來:

一、積累信心武器庫:在取得任何一點小小成就時,將其記錄下來,當再次產生自己不夠格的冒牌者經驗時,曾經的書寫於是成爲一種證明、一劑強心針,將書寫的文字拿出來看。

二、找尋寄託:就很像海浪來襲時,你手握的東西,那個東西可能是一個人、一個活動,也可能是你自己。想辦法把自己先抽離出那個狀況,如同把頭先伸出海面讓自己有辦法呼吸。

三、事先練習失敗:自我驗證失敗有時會與冒牌者同時出現,認爲自己一定做不到,一定會失敗,可以嘗試提醒自己,上一次的失敗是什麼時候,在失敗可能再次發生前,先準備好這樣子的方案,讓經驗來臨時雖然猛烈,但不至於讓你整個人被淹掉。

張瀞仁:失敗這件事情就是用來累積的,它不是事情的終點

我覺得成功與失敗的定義都在我們自己,有的時候定義是可以調整的,嘗試將成功想得簡單一點,降低它的定義,成爲親民版本的成功。

至於失敗,張瀞仁則是說她認爲失敗是需要累積的,它並非事情的終點,而是像寶可夢一樣的東西,可以累積,可以蒐集,夠多失敗,就會發生一種奇蹟,那種奇蹟是什麼我們可能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基本上失敗是好的事情。

這樣的思維,跟我們從小學習到的「避免失敗」是很不一樣的,張瀞仁提出比起避免失敗,我們反而應該要更積極的去創造失敗的機會,瑋軒也分享她學習如何輸,並且從失敗中找成功機會的經驗。

不用一肩扛下,找尋你的支持系統

而面對那些因爲了解,而發現自己的不擅長,也並非總得一肩扛下,因爲一個人時,思緒時常走到極端,走到負面,最終得出「我真的就是不行」的結論,但是如果能擁有自己的「支援系統」,讓你適時的被人拉起,適時的跟你講說其實你很棒,讓你一直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那麼也許你能從中獲得力量。

張瀞仁回憶起過去的自己,也會專注在負面的聲音,但好友的一句話,打破了思考的固化:「心裡只想着那幾個批評你的人,這樣子對那些真心支持的人並不公平。」

於是張瀞仁開始覺得自己有辦法從被批評的情緒裡面拉出來,放更多的注意力在善意的、支持的言語上。

接着她發現原來無需以想像的形象,增加不必要的壓力,只要接受自己,關注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之內就好。

訪談幕後:與軒軒講就像在大海里游泳

訪談最後張瀞仁談起和瑋軒的談話,她認爲過程中很像在海里面游泳,有一個好友一起探索各個不同地方的感覺,深淺不一,方向不定。

「瑋軒有一雙自由的翅膀,無法將其限縮在一個框架裡面」,比起溫暖這個特質,張瀞仁眼中的瑋軒是充滿好奇的,問了很多一般人在講這本書,或者自己的冒牌者經驗時,不會問到的問題,從中感受她的自由,包含心靈、腦袋。

這種穿越空間限制到任何地方去的感受,是張瀞仁在過去和他人對話時少有體驗的,但在跟瑋軒的對談,卻能一直有這種感覺,在她看來這是一場特別的訪談,也許正如瑋軒說的「很像兩個在各自軌道運行的行星,想要碰在一起的感覺」,原來具備內向、冒牌者心態特質的人,也能互相靠近,也能在彼此身上找到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