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賽道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商業航天繼續狂飆?

3月5日,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提出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

據悉,這是“商業航天”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且是在新質生產力的框架下,對產業鏈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從馬斯克的SpaceX說起

通常意義上的商業航天主要是指民營企業參與火箭的研發、製造、發射,衛星的運營、控制、數據處理等。

從全球範圍來看,商業航天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事件是SpaceX公司的成立及發展。

2002年6月,PayPal(PYPL.US)早期投資人馬斯克創建了SpaceX公司,彼時馬斯克還未成爲特斯拉(TSLA.US)的CEO。

在SpaceX公司成立初期,曾連續三次火箭發射失敗,一度走到了破產的邊緣,許多人認爲馬斯克將不得不在SpaceX和特斯拉中間二選一。

好消息在於,2008年獵鷹1號第四次火箭發射成功,將一顆模擬衛星送入軌道,令人刮目相看,且一舉扭轉頹勢。

據瞭解,獵鷹1號創造了歷史,成爲第一個由私人制造的、從地面進入預定軌道的火箭。

幾個月後,NASA授予SpaceX公司一份價值16億美元的合同,爲國際空間站運送設備和物資。爲此,馬斯克是相當感激,以至於將電腦登錄密碼改爲了“ilovenasa”。

自此之後,SpaceX開始了穩健發展。

而據媒體報道,2023年第一季度,SpaceX的營業收入爲15億美元,總利潤達到5500萬美元,終於實現了小幅度的盈利。

這又是一個備受矚目的成就,證明私人企業參與航空航天擁有商業化前景,是能賺到錢的。

SpaceX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爲馬斯克對於成本控制極爲關注,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畢竟馬斯克的目標之一是通過改變火箭運行方式來提高太空飛行的經濟性,且低成本也是SpaceX安身立命的法寶。

目前,SpaceX已經能夠做到“一箭多星”,並回收火箭。

也是得益於馬斯克明星企業家的影響力和SpaceX取得的一系列成績,商業航天這個領域才逐漸熱起來,引起了投資者的高度關注。

亞馬遜(AMZN.US)的貝索斯旗下也擁有商業航天公司藍色起源,而SpaceX的另一個主要競爭對手維珍銀河已經停止運營,並申請破產保護。

國內商業航天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

相比之下,國內的商業航天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

在不少人眼中,2015年是中國商業航天元年。這一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等部門聯合發佈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明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商業航天,開啓了中國航天由單一政府主導向政府主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的轉變進程。

2016年,國務院發佈《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國內商業航天的政策逐漸放開,政策風向開始鼓勵民營航天企業發展,衆多“圈內人”開始創業,圍繞火箭和衛星領域,開啓試水民營航天。

從企業層面來看,2015年,國內商業航天明星企業藍箭航天成立,是國內最早取得行業全部准入資質的民營火箭企業,獲得了國內第一張民營運載火箭發射許可證,聚焦大推力液氧甲烷發動機及中大型商業運載火箭研製。

另一家商業航天小巨頭星際榮耀在2016年成立,嘗試固體火箭的發展方向;星河動力則在2018年成立,致力於爲國內衛星客戶提供高性價比商業發射服務。

有數據顯示,2015年及以後成立的商業航天企業約佔國內商業航天企業總數的76%。

近年來,國內商業航天領域發展十分迅速,也取得了許多成就。

例如,2023年4月,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三級中型火箭“天龍二號”首飛成功,標誌着中國商業航天迎來首款入軌飛行的液體運載火箭。

今年1月,民營火箭公司東方空間研製的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引力一號(遙一)運載火箭首飛並取得成功。今年東方空間預計還將執行2次“引力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任務。

而伴隨着飛速發展,國內商業航天市場規模也在持續增長。艾媒諮詢數據顯示,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自2015年以來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2024年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預計2024年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約達2.34萬億元。

簡單來說,國內的商業航天前景相當廣闊,這是一條萬億賽道。

值得一提的是,這條萬億賽道的上下游產業鏈涉及了多家上市公司。在發射端,產業鏈處於建設階段,包括髮動機推力室及鍛件供應商斯瑞新材(688102.SH)、3D打印發動機及箭體關鍵部件供應商鉑力特、整流罩供應商航天環宇、文昌商業航天發射場燃料供應商九豐能源等公司;在衛星製造端,中國衛星、上海瀚訊、盛路通信、鋮昌科技、國博電子、思科瑞等公司也都實現了上市;在衛星終端設備端,華力創通(300045.SZ)、盟升電子等公司值得關注;在衛星運營及服務方面,中國衛通等公司也都開展有相關業務。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商業航天領域發展迅速,產業前景可期,不過上下游涉及的上市企業衆多,在投資中應關注業績兌現情況。

本文源自財華網